(二)科技服务

  ——构建源头创新服务体系。重点对接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引进高校合作平台、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研发和技术中心、科研中试基地等,释放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研发服务活力,强化源头创新。鼓励企业、高校院所、科研机构成立服务业战略联盟,引导研发设计、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吸引跨国科技与服务企业在闽侯设立研发中心,或与本地企业、科研院所、大学共同成立研发机构。鼓励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开展本土化的技术创新活动,加强同闽侯产业经济和科技活动的联系,发挥人才和技术溢出效应。支持研发型企业参与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建设。在高精尖产业领域布局建设若干产业创新中心,加强新技术领域创新,积极发展云计算、大数据、5g、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科创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提升闽侯县重点行业的智能化水平。加速研发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人才培训与技术咨询等方式,全面推动源头创新。

  ——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依托旗山湖三创园空间载体,打造技术创新区、智能创客街区、高端硏发区、智能共享区、创新数据硏发区、科创服务区、信息数据区、高端服务区等功能集聚区,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科技创业孵化链发展和市场化运作。积极招引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支持服务机构和企业探索新型技术转移合作模式。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加大对科技成果中试熟化环节的支持力度,提升技术市场服务机构专业化水平,积极发展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新型服务。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等基础服务,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评估、价值分析、交易、转化、投融资、运营、托管、商用化、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为科技创新提供知识产权保障。支持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拓展服务领域,积极推动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技术创新和质量管控提供全过程检验检测服务。

  ——打造产业 科技服务体系。围绕汽车、新材料、光电、机电、海洋技术等领域,构建覆盖产品研发、工业设计、实验认证、测试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技术服务体系。积极招引公共设计服务机构,探索构建专业化设计服务与先进制造业集群互动发展的新机制,推动研发设计服务领域的延伸和服务模式的升级。完善针对产业科技的多元化投融资服务体系,延伸科技服务产业链。积极发展战略咨询、管理咨询、工程咨询、信息咨询等专业化咨询业务,着力培育管理服务外包等科技咨询新业态,加强高水平科技咨询智库建设。针对制造企业开展科技咨询与评估、知识产权服务、产品技术监督和认证、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等服务。

  第四章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一、提升工业创新能力

  强化工业基础创新能力。加强工业基础建设,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建立与工业发展相协调、技术起点高的工业基础体系,在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机电制造、工艺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领域实现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安全可控。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夯实制造强县建设基础,深化工业强基与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发挥产学研用积极性,组建联盟,协同创新建立一批创新研究中心。

  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能力。打通产业和行业融通的“梗阻”,扩大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范围,打破应用和数据壁垒,深化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程度。打造生态和体系建设,提升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水平,在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等本地优势产业领域,鼓励东南汽车、福建奔驰等龙头企业布局相关创新方向,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依托龙头企业建设行业细分领域云平台,形成全行业共同参与、上下互联的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并向县内行业内中小企业提供相关云服务。

  加强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发挥东南汽车、福特科、祥鑫股份等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鼓励企业与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一批产业创新联盟,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攻克一批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建设一批促进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鼓励本地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重大科学研究和实验设施,提高企业系统集成能力,促进向产业价值链向高端延伸。探索创建“产学研用”技术创新联盟,优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承担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

  二、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大力推进绿色低碳与节能降耗。贯彻落实新一轮“海上福州”行动方案,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化转型,鼓励企业加大对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应用力度。大力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强化绿色制造体系,增加绿色厂房建设。加强对重点企业用能监管,实行企业用能与企业规模、效益、税收贡献相挂钩,着力抓好电力、水泥、纺织等重点工业领域节能降耗工作,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

  大力促进清洁生产。鼓励企业推进生产技术和装备绿色化改造,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加工工艺,实现绿色生产。重点支持汽车制造、建筑建材、工艺品加工等重点行业建设企业清洁生产技术开发平台示范项目,推动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引导企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鼓励企业推进技术进步、加大资金投入和改进企业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建设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推动循环经济工作开展。有序推进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发展主导产业链型生态产业园区。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促进再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促进企业协调发展

  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按照“龙头带动—配套延伸—整体提升”的路径培育和打造产业生态,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控制产业链战略环节的大企业、大集团。重点在汽车制造、机电制造、信息技术、工艺品加工等领域打造一批品牌价值高、规模大、实力强、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集团,带动产业提升整体实力。以产业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产业发展,推进行业内与行业间的企业兼并重组,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带动作用,形成集群发展的产业格局。大力培育福建奔驰、闽兴工艺品、贝奇食品、祥鑫股份、福特科光电、广泰机械、东南汽车、大世界橄榄等一批强优大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旗舰”企业。

  加快中小微企业发展。以亿元企业为抓手,通过技术改造、资产重组、招商引资、盘活存量、扩大生产规模等方式,扶持一批中小企业做强、做大。围绕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组织中小企业为大型企业生产提供协作配套,支持大型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加快培育与汽车制造、工艺品制造、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关联度较强的中小企业集群。重点培育一批基础较好、潜力较大、行业带动性较强的中小企业,推动其开展专业生产、精益管理、自主创新、集约经营、品牌运作。以综合性和专业性两类服务机构及小微企业互助机构为载体,整合社会服务资源,打造开放性、一站式“普惠制”的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为小微企业提供企业融资、创业辅导、管理咨询、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等各项优质服务。

  四、布局推进两化融合

  深入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深入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和推广工作,推动企业建立、实施和改进管理体系。引进和建立一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服务机构,开展咨询、培训、认定等专业化服务。建立常态工作制度,全面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和对标引导,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国家两化融合评估系统数据库开展自我诊断评估,主动找出差距,增强两化融合工作的针对性。参照国家的评估标准,定期组织开展全县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

  推动发展智能制造。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抓手,开展先进制造创新试点,发展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加快推进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检测与装配等先进制造技术在生产、设计过程中的创新应用,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提高制造业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推进全县先进制造业发展,着力提高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设备联网率、工业软件普及率。在建筑建材、医药化工、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加快推进企业综合集成应用示范,推动企业加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流通等业务环节的集成创新,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跟踪反馈系统,完善企业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现代物流管理体系。

  五、推动投资结构优化

  加大重点产业投资力度。以绿色发展为重点,围绕食品饮料、建筑建材、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重点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政策、土地、资金等资源,加快重点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扶持、引进产业龙头企业、关键零部件企业和补链企业,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促进重点产业加快发展。

  优化传统优势产业投资。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以支持传统企业扩能技改、推进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为目的,牵头设立产业转型基金。引导和鼓励汽车制造、食品饮料、建材工业、鞋帽服装加工、工艺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强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向先进制造业、高附加值制造业转变。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多渠道引入扶持资金,在项目前期、项目建设、科技研发、品牌培育、配套产业发展等方面持续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投入力度。发挥闽侯产业发展基金和闽侯县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引导社会资本重点投向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以及其它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的资金投入。

  第五章 助力推进信息化发展

  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5g基础设施建设。严格落实《闽侯县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按照5g基站规划与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要求,统筹基础电信运营商5g设施建设,共建铁塔、机房等基站配套设施以及公共交通、重点场所建筑楼宇室内分布系统,推进“多杆合一”。鼓励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重要交通设施等社会公共基础设施资源向5g网络建设开放。基础电信运营商按照规划加快公共交通、重点场所建筑楼宇以外的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推动各地将公共建筑物、弱电井管道、杆塔、绿地等资源向移动通信基站建设开放,在规划落地、基站设置、传输和管道工程建设、电力引接等方面予以支持。重点推进“5g 协同制造”、“5g 智慧教育”、“5g 智慧交通”等5g典型融合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断拓展到其他应用示范领域。依托县工信局、县发改局、县教育局、县交通运输局、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持续健全和完善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凯发k8国际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1083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