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推进延链补链强链,构建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和骨干销售渠道,有力带动全市农业转型升级。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从优化产业布局和调优产业结构入手,切实加强玉米生产功能区保护。以园区建设为重点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打造科技农业、质量农业、绿色农业和品牌农业。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逐步完善从农业生产到农产品加工、销售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5.坚持融合发展。把握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发展趋势,抓住农业技术变革重点和生产模式演变规律,依托区域资源禀赋,走出一条农业高效集约、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立足交通区位优势,打造京津冀各种要素互通的“高铁经济”;发挥特色产业优势,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比例,统筹推动农产品初、深加工,发展一批“涉农工业”;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打造平泉食用菌、平泉寒地苹果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农村产业融合主体规模,建成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和示范园;发展物流配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一体推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农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明显深化、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全市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3%以上,食用菌、蔬菜、果品、畜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由2019年的88.2%提高到9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值由1.1:1提高到1.6:1。重点培育产值超百亿元的食用菌特色优势产业、产值超50亿元的设施菜产业、产值超十亿元的经果林产业,越夏反季节香菇争创全国第一。培育2个产值超十亿元农业产业强镇,乡村休闲旅游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综合收入超过20亿元。

  ——农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产量达到4.4亿斤以上。食用菌基地面积达7万亩、产量达到65万吨;蔬菜总面积达到25万亩、产量达到200万吨,其中设施菜占地面积达到17万亩、产量达到150万吨;林果面积稳定在40万亩、产量达到30万吨,其中寒地苹果面积达到15万亩、产量达到20万吨;畜禽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畜禽养殖总量达到300万头只以上,生猪基础产能进一步巩固,生猪年出栏稳定在10万头以上。

  ——科技支撑能力全面加强。到2025年,基本形成体系完善、创新能力强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创新驿站由2个发展到6个,科技服务体系贯通市乡村三级,实现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服务全覆盖;特色优势产业种子育繁推取得重大进展,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智能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63%提高到68%,特色作物机械化薄弱环节实现全面突破。

  ——绿色生产方式基本形成。到2025年,基本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方式。年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19年的0.779提高到0.8,化肥、农药施用量保持零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由77%提高到85%,秸秆基本实现全面综合利用,农膜基本实现全回收。

  ——品牌竞争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基本形成农产品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三位一体”品牌体系,功能升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高效便捷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和深度通达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重点培育2个区域公用品牌、10个企业品牌、9个高端产品。

  ——产品质量大幅提高。到2025年,农业标准体系趋于完善,产品质量档次明显提升,“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追溯机制有效落实。全市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提升到80%以上,“两品一标”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达到40个以上,农产品监测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到2025年,农业经营体系更加完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力更强,多主体合作经营方式更为成熟;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总数达到15个以上,认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5家,争取认定1-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率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产业化经营程度达到较高水平,产业化率达到73%以上。

  ——农业五化同步基本实现。集中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将现有的农业生产标准化覆盖率从 70%提升到80%以上。健全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实现5g信号全覆盖,建成农业大数据平台2个以上。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更加成熟,广泛应用于标准化种养殖管理、农产品加工智能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等。设施农业实现智能化升级,建立智能设施农业示范基地10个以上。

  ——乡村振兴示范效果明显。到2025年,乡村振兴框架体系基本定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构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巩固,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取得重要突破,乡村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乡村治理更加有效,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

  四、发展布局和重点任务

  (一)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1.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1)确保粮食生产安全。贯彻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切实增强粮食安全意识,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技术成果应用,严防耕地非农化,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5万亩,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四五”期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年推广各类应用技术5项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10个以上,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65%,粮食年产量保持在4.4亿斤以上。

  (2)实现生猪稳产保供。按照“强基础,保产业,促发展、促增收”思路,以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养殖为目标,落实财政、用地、金融等各项政策措施,围绕茅兰沟三元、北五十家子芳辉、台头山庚泰、七沟惠民等一批龙头企业,利用“合作社(企业) 基地(农户) 市场”的产业化开发模式,支持企业基础设施设备改造提升,扩大生猪养殖规模,将现有龙头企业扶强扶壮。严格落实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增强生猪养殖企业、大户抵御市场风险、自然风险能力,拉动生猪产业发展,确保“十四五”期间生猪年出栏达到10万头以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28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