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根据新型城镇化、产业布局、人口变化与流动等因素,科学编制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十四五”期间,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1所。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加快集团化办学步伐,推进“名校 分校”“城校 农校”“强校 新校”以及合作办学等多种办学模式,将不同学校结成办学共同体,构建有利于办学特色和品质整体提升的教育生态,统筹运作好周山河小学、周山河初中,提供更充足、更优质的学位,打造3-4所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性集团校。依法落实义务教育就近入学要求,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消除择校热现象。对照《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要求,聚焦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实际,落实整改方案,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3.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精准发展职业教育,紧扣大健康产业、三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提高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适配度,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鼓励企业参办职业技术教育,主干专业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着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强化技术技能训练,培育工匠精神,造就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健全职业教育与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推行“1 x”证书试点制度,实施中等职业教育“2.5 0.5”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职业教育精品课程体系,提高教育质量,确保在省级以上职业教育大赛中取得突破。促进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建设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提高“职教高考”质量,拓宽中职学生升学通道。完成高港中等专业学校改扩建,支持迁建江苏省口岸中学。

  4.推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完善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实施差别化教育、个别化培养,形成以普通学校为主体、以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专业指导、按需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的融合教育发展新格局。依托原环溪小学或口岸小学,建成1所公办特殊教育学校,加快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两端延伸,高质量实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到2025年,残疾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5%以上,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8%以上,残疾少年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5%以上。

  5.促进社区教育开放融通发展。依托职业院校,强化社区学院建设,统筹本区域资源,用好“江苏学习在线”,构建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社区教育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社区教育规范化水平,建设2-3个示范性农村社区教育中心,城市、农村居民社区教育参与率分别达60%、40%以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70%以上。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广泛开展学习型乡镇(街道)、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等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自发组建形式多样的学习团队、活动小组等学习共同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体育场馆和少年宫等各类公共设施面向社区居民的开放水平,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2年以上。结合本地历史、人文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创建3-4个省级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建设3-4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化课程。深化校外培训专项治理,坚决打击各类“地下”违规培训,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校外培训负担,人民群众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

  (三)实施办学品质涵养行动,培植教育发展新亮点

  1.坚持文化立魂,重塑学校精神气质。树立文化强校理念,恪守“文化管理”之道,通过“文化植根”(哲学)、“文化塑形”(环境)、“文化育人”(学生)、“文化强师”(教师)、“文化立信”(精神),创新文化育人行动。“一校一策”推进校本课程与校园文化建设,在审视现有文化的基础上,凝练学校办学理念和价值系统,并形成清晰而有特色、全体师生认同的共同愿景与价值追求。加强“三风一训”建设,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形成校本化可操作的中、小、幼习惯养成模式,以良好的行为展示文化气质;研发学校仪式、节日与庆典课程,形成学校文化“节气”;讲好学校文化故事,增强文化认同;提升校园环境的格调和品位,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服务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提升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层次。

  2.注重特色发展,锻造区域教育品牌。牢固树立“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理念,遵循“以创新驱动发展,用特色提升品质”的工作思路,出台学校特色建设指导方案,引导学校根据不同校情,在学校管理、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教师发展、校园活动等方面寻找突破口,形成学校特色优势项目。扎实抓好特色学校建设各项举措,营造特色学校创建氛围,努力形成全区中小学“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发展局面,新增一批省级基础教育内涵发展项目。五年内,全区100%的学校具有“特色项目”,60%的学校创成“学校特色”,30%的学校创成“特色学校”,创成3所在省内有影响力的品牌学校。

  3.研发卓越课程,丰富学生生命体验。基于核心素养,强化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在学校课程变革中全面融入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形成理念聚焦、系统构建、学科覆盖、日常推进、项目突破、个性鲜明的课程实施路径。以课程领导和实施为核心,强化校长、教师课程领导实施能力的培养和培训,切实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开发力。组织专家指导各学校科学规划整体课程方案,形成校本化“课程图谱”。鼓励教师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创新实践,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性的课程范例。高度重视地方、校本课程研发,推进实践课程、社团课程提档升级,建成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的课程群,形成区级微课程项目库,推动课程开发和实施全面进入“融时代”。充分发挥省级课程基地学校、文化特色项目学校示范辐射作用,积极培育并申报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成果奖项目,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凯发k8国际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82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