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着力加强防汛应急保障能力

  消隐患、补短板。加快完善防洪体系,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河道防洪建设,提高超标洪水、水库失事、山洪灾害“三大风险”的应对能力。

  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进一步提高河道和堤防防洪能力,确保发挥整体防洪效益。

  加强中小型水库管理。确保满足防洪兴利要求,对水资源进行良好调节,进一步提升雨洪资源调蓄能力。

  非工程措施建设。持续推进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修订完善水旱灾害防御预案,实现对水旱灾害的有效防控;强化监测、预警、群策群防、预案等防汛预警非工程措施,提升山洪灾害防御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村防洪能力。

  三、建设城乡一体化供水模式

  以“满足需求、提高水质、安全可靠”为主线,加强从“源头到龙头”的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确保饮用水洁净安全。统筹协调“安全、资源、环境”的关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范风险,加强管理,保障城乡生活和生产平稳有序。城镇供水保证率和应急供水能力进一步提高,推动城镇供水设施向农村延伸。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

  四、牢固树立节约用水观念

  以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为特征,以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支撑,以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为指导,以健全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保障,综合采取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等手段,建立形成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社会性质。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重点领域节水、完善节水激励机制、大力推广节水技术、节水工艺,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努力形成节水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五、强化水资源管控制度

  强化节水指标刚性约束。加快落实主要领域用水指标,从严核定用水户取水规模;科学划定水资源承载能力地区分类,建立完善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大力实施差别化管控措施;从严控制地下水开采量。

  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制定用水效率指标体系。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严格执行超计划用水加价收费,制定完善节水技术标准,实施节水设施和工艺改造,加快淘汰、更新改造不符合节水标准的工艺、设备和产品。推进节水型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校区、社区和企业等示范工程建设。

  严格用水全过程管理。加强水资源调度管理。落实计划用水管理,完善用水定额,强化用水监测,将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开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

  突出生产和生活节水。推进工业和城镇节水改造。完善供用水计量体系和在线监测系统;采用差别水价等措施,促进高耗水企业加强废水深度处理和达标再利用;严格控制新建、改建、扩建高耗水项目,推进现有企业和园区开展以节水为重点内容的绿色高质量转型升级和循环化改造;加强灌区节水改造;开展公共领域节水,全面推广使用节水器具;积极推广循环用水技术、设备与工艺,优先利用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强力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和节水型机关、企业建设。

  六、确保水生态环境保护高质有效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加快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资源开发利用上线三大红线,全力压减地下水超采量,继续开展河湖综合治理,加大河湖生态补水力度,促进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确保全县重要河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河流生态环境水质水量得到明显改善,水生态环境状况显著加强。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超采区超采量得到有效退减。

  1、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以“节、引、调、补、蓄、管”为抓手,系统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扩大引水覆盖范围,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引足用好引江水和本地地表水,最大程度置换城镇生活、工业和农业取用地下水,大力实施生态补水,依托现有水库河渠,推进河湖综合整治,统筹利用外调水和本地水,持续回补地下水,不断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依法依规关停管控取水井,严格管控地下水开采,全面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2、河湖水生态保护修复。加快推进河湖综合治理,恢复河流生态,加强河道水系治理管护,打造绿色生态廊道。统筹调度引江水和水库水,相机利用雨洪水,加大河湖生态补水,推动河湖生态系统持续向好。

  3、水土流失治理。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人工措施与自然修复相结合,水土保持重点治理、水系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局部水土流失集中区治理等工程,大幅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4、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建设。加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推进移民产业升级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移民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家园。实施基本口粮田及配套水利设施建设及与移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项目。

  七、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

  配合上级水利部门加快水利业务工作与5g、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全市水利行业网络安全防护、整合共享、决策分析、运行管理水平。

  1、水利信息集成共享。整合行业内外涉水数据资源;推进不同系统间的统一用户管理、统一数据交换、统一门户集成,建立一体化应用服务体系,覆盖水资源管理、水旱灾害防御、河湖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水利政务管理等五大业务领域;构筑全方位安全体系,为全市水利行业提供标准统一、安全可信的数据服务。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30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