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 2021年11月21日在会宁县
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会宁县代县长 郝 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县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年。五年来,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着眼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担当作为,实现了“十三五”顺利收官,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五年来,我们尽锐出战、合力攻坚,脱贫攻坚圆满收官
绝对贫困全面消除。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统筹整合各类扶贫资金24.45亿元,精准落实“一户一策”帮扶计划,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解决问题、补齐短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858元,年均增长8.71%。加强薄弱学校和教师队伍建设,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无失学辍学。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4109户,建成易地搬迁安置点19个,2828户贫困群众搬迁入住。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三重保障”制度全面落实。贫困户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和省市帮扶单位倾力支持,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各级帮扶干部拼搏奉献,13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7947户16.99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引洮一期会宁北部供水工程全面完成,二期骨干工程及城乡供水配套工程有序推进,从根本上解决了会宁人畜饮水问题。实施农村供水巩固提升工程,完成1967个自然村通水,自来水入户96155户。新建和改造农村道路4244公里,实现了“三个百分百”目标。自然村宽带网络和动力电全覆盖。创建省级“清洁村庄”262个,建成户用卫生厕所34623座。乡村两级卫生机构规范达标。“一村一场”健身场地达到248处。富民产业成效明显。按照“脱贫抓产业、产业抓覆盖、覆盖抓达标、达标抓效益”的思路,坚持“守住一头子、多做几样子”,大力发展“1 n”产业助农增收模式,“21211”农业产业突破行动全面实施,产业“达标奖补”模式在全省推广。全膜玉米、黑膜马铃薯年均分别稳定在百万亩以上。畜禽饲养量达到520万个羊单位,增长36.84%。建成塑料大棚43679座。瓜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增长76.1%。成立合作社1840家、家庭农场1015家,建成脱贫产业园和特色产业园294个。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由2016年的40.2%提高到55.3%。累计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8.46亿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4.13亿元。脱贫攻坚“会宁模式”得到各方认可,2019年被评为全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优秀等次,2020年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110个集体、246名个人受到国家和省市表彰。《中国扶贫杂志》两次刊文介绍会宁脱贫经验。中投公司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在全省首创“会宁县防返贫综合险项目”。
五年来,我们调优结构、积蓄动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民经济连续五年保持增长态势,2021年与2016年相比,预计全县生产总值增加17亿元,年均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8%。规上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3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1%、9.8%。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5.15亿元,年均增速5.64%;各项贷款余额111.62亿元,年均增速8.5%。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农作物种植面积年均超过300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32万亩。实施农业科技推广项目51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6%。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1家。工业基础不断强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6家,工业集中区固定资产投资26亿元,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2项。全县入选“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2个,企业商标品牌5个。“两品一标”农产品达到56个,“会宁胡麻油”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国家地理证明商标总数达到18件。文旅产业传承发展,会宁剪纸入选国家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名录”。牵头成立长征沿线红色旅游城市联盟,成功创建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累计接待游客199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1.4亿元。依托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实现了物流快递村村通,全县网络交易平台累计达到2003家。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实施100万元及以上投资项目504个,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1亿元。会宁至老君坡(宁甘界)高速公路、g247线会宁过境段等重点交通项目全面完成。祖厉河城区段治理、会宁10.2兆瓦光伏扶贫村级电站等项目成效明显。实施省外招商项目25个,总投资额62.88亿元。
五年来,我们扩容提质、建管并重,城市面貌灿然蝶变
空间布局实现大拓展。按照“一河引领、两岸繁荣、三山增秀、四区联动”的城市发展战略,突出祖厉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城区规划面积由“十二五”末的30平方公里增加到4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由13.8平方公里增加到15.1平方公里,实现了“治理一条河、点亮一座城”的目标。会师大道、长征南路等城市主干道建成通车,会南桥、西津桥等5座桥梁跨河贯通。城区大环境绿化0.92万亩、修复3.5万亩。城区绿地面积由2830亩增加到6546亩、绿地率达到30.9%,人均12.5平方米,增加1.3倍。市政功能得到新提升。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造老旧小区17个、棚户区8180户。建成科技路等道路24.3公里,维修改造长征中路等道路8.2公里。城区主干道楼宇亮化率达到93%。城市集中供热改造投用,新改建各类管网216.6公里。完成圣地公园、水岸公园等9个公园建设。新建城区卫生公厕60座。建成社区人防标准化工作站5个。管理运行更趋精细化。加强城市交通秩序管理,设置道路隔离栏13.2公里,提升改造公交站88个。依法拆除违法建筑6.2万平方米。规范摊点经营秩序,设置临时摊位213个,清理占道经营9200余处。严格落实建筑工地扬尘管理“六个百分百”措施,空气质量大幅改善。城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成功获评第十五批“省级文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