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

  发展规划

  目 录

  余杭区“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为推动余杭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引擎”,根据《浙江省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十四五”规划》《杭州市关于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余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现实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余杭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打造“双引擎”,以新动能培育和传统动能修复为主攻方向,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

  1.质效提升带动综合实力增强。全区工业规模保持中高速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329.27亿元提升到2020年的506.76亿元,规模全市第三,年均增长6.6%,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高质量发展态势明显,成功创建省内首批“中国制造2025”县级试点示范、振兴实体经济(传统产业改造)财政专项激励县(市、区),入围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建名单,成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企业加快长高长壮,培育新增雄鹰企业3家、上市企业24家、单项冠军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7家、隐形冠军12家。

  2.结构驱优加速新旧动能转化。2020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79.0亿元和183.2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达74.8%和36.2%,较2015年分别提高26.1和8.2个百分点。新兴产业持续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1708亿元,年均增长20.4%,总量规模保持全省第一,占gdp比重达58.4%;生物医药、新材料行业优质企业、优质项目加快集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传统产业加快改造提升,家纺服装行业智能化技术改造获2020年工业与信息化重点领域财政专项激励支持。

  3.重器落地力推创新能力提升。余杭以“大孵化器”战略推进“全域创新策源地”建设,之江实验室、湖畔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浙大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等启动建设,培育了4个国家级制造业“双创”平台、7个省级制造业“双创”平台、3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8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3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成为全省创新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同时,余杭制造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20年全区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380件,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0.2%。淘宝(中国)软件、华光新材等企业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4.数字赋能加速智造模式升级。“余杭智能制造”金名片逐步擦亮,在全国率先提出将智能制造评估作为工业项目用地招拍挂必要条件,建立“准入 改造 评估”的工作体系,推动企业自主开展数字化改造,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从2015年的86.58提高到2020年的113.38,排名保持全省第二,提前完成规划任务。龙头企业智能制造标杆示范,全球首家全省唯一的服装行业“灯塔工厂”落地,培育了3家省级未来工厂(数量全省第一)、11家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全省,supet基础性平台落地,构建了“大赛 大会 平台 小镇”四位一体发展模式,集聚了一大批服务商,发展生态逐步优化。

  5.品牌质量促进产业高端攀升。余杭区着力推进质量强区、品牌强区、标准强区战略,推进五大质量发展体系建设,老板电器获得全国质量奖,贝达药业获中国工业大奖,西奥电梯获得浙江省“政府质量奖”。推进“品字标”浙江制造产品认证,大力推动质量标杆品牌建设,区内企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依托梦栖小镇,每年召开世界工业设计大会,加快集聚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品牌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推进制造业附加值提升和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6.产城融合构建梯级平台体系。余杭按照产城融合理念,推进五大重点产业平台建设,未来科技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等平台产业集聚发展支撑作用突出。全区培育省级特色小镇5家,其中梦想小镇、艺尚小镇、梦栖小镇正式通过验收并命名,成为全区创新创业孵化的主要支撑。小微企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开展小微企业园“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48家园区入选省级小微企业园区名单,数量全省第一,2家园区获评省级五星级小微企业园,成为省小微园建设提升重点区。

  表 1 余杭区“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二)存在问题

  1.工业规模比重较小,发展质效仍待提升。近年来,余杭工业投资相对不足,且新建类项目偏少,投资规模超5亿的大项目数量少,特别是区划调整后,2020年余杭规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进一步下降为8.33%,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等主要指标略低于临平区,工业发展质量亟待提升。

  2.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制造配套体系不全。我区传统制造业规模占比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量大面广”但规模较小,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亟待稳步推进。同时,产业总体偏“软”,数字经济制造部分占核心产业比重较小,“芯”“屏”等基础核心制造环节缺失;生物医药产业以创新研发和数据服务为主,医疗器械和医用材料等领域制造环节规模较小,硬核能力亟待补强。

  3.平台效益有待提升,协同机制亟待深化。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受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因素影响,制造业发展空间制约明显,同时现有镇街工业园区和工业功能区分布零散、定位模糊、亩均产出不高,园区间的有机协同联动不足;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较低,容积率低于1.2的工业用地面积占40%,亟待更新盘活。

  4.龙头创新引领不强,引擎担当有待强化。“十三五”期间,浙江省在余杭部署了一批创新重器,但之江实验室、湖畔实验室、良渚实验室等基础创新平台还处于建设期,科技突破尚待时日,与余杭制造企业间的合作和成果转化机制尚需探索,对余杭制造业创新的带动作用和辐射全省的创新引擎作用有待发挥。同时,区内缺少10亿元以上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创新引领性不足,承担国家省部署的工业强基、产业链协同创新等重大创新项目较少。

  (三)面临形势

  1.全球格局重大调整带来发展新形势。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贸易萎缩,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中美战略博弈趋向长期化、复杂化,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加快向本土化、区域化、分散化转变,制造业发展环境日趋复杂,全球精准合作面临挑战。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制造步入数字赋能新范式,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前沿材料等领域技术出现群体性突破,正以更快速度、更广范围整合和重构全球价值链条。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凯发k8国际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88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