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提升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效能

  按照全市统一部署,以三代社保卡为载体,推广电子社保卡,开展社会保险业务线上办理,形成实体社保卡与电子社保卡协同并用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促进京津冀社会保险转移衔接平稳,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加强与税务部门、医保部门间的业务磨合,建立资源共享、责任清晰、流程顺畅的服务模式,通过有效协同高效运转,实现“一门通办”,不断提升民生保障能力。

  三、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育人机制

  (一)发展目标

  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更加契合城市副中心重点领域和高精尖产业发展需要,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更加优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更加科学。

  (二)重点指标

  技能人才队伍达到1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3万人。

  (三)重点任务

  遵循市区政策导向,聚焦城市副中心重点发展领域,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有效促进人才与技术、资本、产业紧密融合,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和热情,有力支撑城市副中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优化人才发展布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鼓励高精尖产业和前沿科技领域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动态管理本区增设分站,扩大博士后培养资助面,提升博士后工作效能。优先关注教育、卫生重点民生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补充,实现教育、卫生人才队伍质量和结构与民生事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加大优秀非京毕业生引进力度,紧密围绕服务城市副中心建设,以保障教育医疗民生需求、促进产业发展为目标,持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在后备人才的储备培养、提升企事业单位的内生力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扶持“高精尖”产业基础上,加大对金融、文创、城市管理、环境工程与科学类等紧缺急需毕业生的引进。

  2.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健全终身职业培训制度,加大对重点产业技能提升培训力度,大力开展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研修培训。深化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加快培养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加大实训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持续做好技能大师、技能大师工作室评选认定工作。深入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第三方评价,推进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搭建技能竞赛选拔平台。继续打造事业单位多层次培训体系,参训范围向廊坊北三县进一步延伸,切实发挥城市副中心的协同带动作用。

  3.健全人事管理和人才评价激励体系

  以规范人事管理、转换用人机制为重点,坚持分级管理、分类推进原则,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积极探索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新模式,提高招聘质量,加强注重基层一线选人用人导向。贯彻落实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工资的正常调整及部分人员国家津贴补贴、特殊行业岗位津贴调整工作。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对事业单位的正向引导和激励作用,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教师待遇保障工作,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调整优化基层一线事业单位职称结构比例,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向急需紧缺岗位集聚。紧密跟进新业态、新职业发展需要,推进相关专业正高级职称评审推荐工作。完善相关领域人才评价宣传服务,鼓励用人主体合理运用职称评价结果,营造利于专业技术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调动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性。

  4.深入推进政府聘用人员规范管理

  按照打造“专业化、标准化、高效化”政府聘用人员队伍的目标,完善政府聘用人员管理体系。进一步核定全区政府聘用人员规模,规范岗位设置,引导薪酬待遇与职责合理匹配。严格按照规定流程进行政府聘用人员审批,加强对政府聘用人员用工行为的规范和管理。强化监管措施,增强监管能力,提高各用工单位政府聘用人员管理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加强协管员队伍建设,指导各街镇完善协管员配套管理制度,充实协管员队伍管理架构,加强协管员技能培训工作,逐步优化协管员队伍结构,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5.着力打造高素质“支农”队伍

  按照“稳定规模、优化领域、改进管理、提升质量、强化保障”的基本思路,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的政策措施,推进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支农工作,担任乡村振兴协理员,争取打造一支高素质“支农”队伍,助推乡村振兴。坚持实施市、区、镇、村四级管理模式,完善考核机制,健全岗位培训制度,实行分层分类培训,增强教育培训时效性。拓宽发展渠道,加大扶持乡村创业富民力度。

  6.提升人事考试安全性和公正性

  规范人事考试管理流程,明确质量控制目标及标准,强化岗位责任制,扎实推进人事考试各项工作,切实做到人事考试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实现考试管理透明化、公开化。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形成人事考试工作合力。积极宣传诚信考试的重要性,在全社会树立良好考风,营造和谐有序的考试环境。

  四、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一)发展目标

  适应单位用工方式多元化、劳动者就业形态多样化、劳动关系灵活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创新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和调控机制,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重点指标

  1.企业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7%以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21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