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一网两中心”做活数字产业。一网整合数据,启动大数据集成中心、指挥中心建设。“数字师宗”ai中台上线试运行,初步集成13个存量数字化管理平台,系统全融的大数据指挥体系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这一年,面对协同发展的美好愿景,我们着眼系统破题,城乡面貌璨然一新
持续优化了空间布局。“三区三线”划定通过国家核查,完成城市开发边界修编,划定永久基本农田83.32万亩、生态红线范围471.3平方公里、耕地保护目标100.5万亩、城镇开发边界规模27.45平方公里,优化调整自然保护地70.33万亩。实现城镇开发边界外104个行政村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启动县城开发边界内局部地形图测绘和控制性详规编制。产业园区总体规划修编通过初审,动态收储土地1097.88亩。
大幅提升了城市品质。完成北入城口、贯冲坡入城口提升改造,打通3条断头路,改造老旧小区29个,新增公共停车位1030个,改建城市公厕116座,改造县城雨污管网、老旧供水管网56.04公里,铺设燃气管网6.1公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推进4条老街提升改造,启动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建设,城区道路清扫保洁率、垃圾日产日清率达100%,城市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化解,2个“烂尾楼”得到有效整治,依法拆除违法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处置闲置土地169.94亩、批而未供土地169.9亩,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改革稳步实施,“划行规市”提标扩面,老旧小区新型物管全面铺开,城市治理水平大幅提升。
有序推进了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年人均纯收入7000元以下脱贫户返贫风险全部消除,全面盘清核准登记扶贫资产24.64亿元,组织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27万人,引导16家企业、124家合作社与1.19万脱贫户实现利益联结,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29万元。实施东西部协作项目10个、财政衔接乡村振兴项目43个。“漏卧·古城”田园综合体、彩云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乡村振兴示范点加快建设,开展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丹凤街道古城村成功创建为省级精品示范村,下宜卡、冒水洞等32个美丽村庄创评通过市级验收。新改建农村卫生公厕34座、户厕4600座,集镇、村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均达100%,处置率分别达100%、98.2%,创评三星级自然村53个,“四有四无”整治达标自然村230个。
全面夯实了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10公里路网、11公里雨污管网、28公里供水管网、7.3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设和大同片区污水处理厂项目主体工程,启动园区物流货场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师丘高速(师宗段)加快建设,东泸线(师宗段)以及大梭线、竹法线、捏马线提升改造项目有序推进,实施道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316公里,改造危桥6座。罗师灌区工程前期工作顺利开展,天生桥水库工程完成建设,花脸岩水库灌区工程、子午河(中段)、设里河(高良段)河道治理工程有序推进,20件农村供水保障工程顺利实施。年产8万吨风机塔筒项目建成投产,丹凤风电场西区实现并网发电,蒋家坡和米车石漠化生态修复35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顺利推进,建成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72个。新建、改扩建通信基础设施306个。
持续改善了生态环境。整改中央和省市生态环保督察检查反馈问题1325个,解决了群众关注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启动重点行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完成4家企业燃煤锅炉改造,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100%。推进东风水库、大堵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调整,实施子午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纳入监测范围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均达ⅲ类标准以上,城区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完成重金属废渣整治。完成草原生态修复0.3万亩、营造林1.58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37平方公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2%。在全市率先开发林业碳汇资源13.22万亩、碳汇总量240.3万吨。完成城市绿化美化3.8万平方米、交通绿化美化59.02公里、河湖绿化美化2.82万平方米、矿山绿化美化51.85公顷,创建市级绿美村庄70个、绿美社区20个,五龙乡入选云南省绿美乡镇、古城村入选云南省绿美村庄。
这一年,面对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笃行利民之举,民生保障更加殷实
教育更加均衡。完成荣海小学、第四中学二期项目建设并实现秋季招生,新增学位4900个。完成中心厨房项目建设,实现城区小学集中供餐。学前教育扩容提质专项行动有序推进,“双减”“双升”政策全面落实,高考1人进入全省前50名。完成“公参民”学校规范工作,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面实施,“县管校聘”试点改革成果全面巩固,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民办教育、老年教育全面发展。
医疗更加便捷。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启动健康师宗建设。深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医共体、医联体有序运行。县中医医院通过二级甲等复审,县妇幼保健院加快建设,县人民医院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县疾控中心核心能力“双提升”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形成。
文化更加繁荣。文明、文化、文创得到有机融合,建成县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面完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1件作品获全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传承奖,27件作品获省市广电网络视听节目奖及好新闻奖,县文化馆通过“国家一级馆”复评,五龙龙布瑞刺绣工艺品专业合作社被命名为市级非遗工坊。
保障更加有力。城镇新增就业340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16万人。社会基本保险应保尽保。发放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资金9007万元。城市公益性公墓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建成2个农村公益性公墓。新增托育服务机构1个,新建县级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及60%以上的农村社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稳步推进,圆满完成新兵征集任务,退役军人事务和双拥工作水平不断提升。统计调查、机关事务、住房公积金、搬迁安置等工作扎实有效,广播、电视、体育、档案、供销、气象、邮政、供电、地方志、慈善、老龄等各项事业全面提高,工青妇、工商联、红十字会、科协、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