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在提升城市品质上求突破见实效。城市更宜居、生活更美好,是每个灵武人的向往。我们要坚持精致规划、精心建设、精细管理,不断提升唐韵古城的内涵、品质、实力。统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高质量编制高铁新城建设方案,启动307国道农场段环境综合整治。推进临港铁路专用线、灵胡路立交桥、307国道与大枣线交叉工程等项目建设。实施城市北区配套设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完成上元名城三期、新区改善型住房等项目。提升东盛街、中兴街等13公里道路排水防涝能力,扩容改造生态纺织园综合污水处理厂,启动建设第五污水处理厂。实施城区绿化提升和环境提升工程,推进城市小微公园、绿廊绿道建设,开展园林式单位、小区、庭院创建。融合提升智慧城市综合运营平台,建设5g基站180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6处,购置新能源公交车15辆。全面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模式,加快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网格化城市治理。深化城乡环卫一体化,全面落实机械洗扫 人工保洁,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50%以上。加大小区违章建筑、私搭乱建查处拆除力度,完善物业企业信用信息奖罚机制,零距离贴近社区居民需求,打通物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着力在推动乡村振兴上求突破见实效。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统筹推进抗震宜居农房改造等项目,建设白土岗高标准重点小镇和胡家堡等3个高质量美丽宜居村庄。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建立用水权二级市场交易平台,深化农村土地、山林地经营权“三权分置”,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试点工作,农村土地流转率达到60%以上。提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20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泾西路拓宽、“互联网 城乡供水”、农村污水处理终端、马家滩镇区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到75%和90%以上,实现院内与院外、村容与村貌、美化与净化同步提升。加强矿产资源、非煤矿山及疑似违法卫片图斑等领域执法,持续开展“大棚房”及未批先建问题治理。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产业发展、技能培训、公共服务提升和社会融入等重点工作精准谋划项目,通过“七个一批”多渠道促进移民就业增收,新增稳定就业500人以上。
——着力在改善生态环境上求突破见实效。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好则发展好。我们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稳妥有序推进“煤改电”“煤改气”等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实施宁东一期灰场闭库项目,严抓餐饮、装潢等行业污染治理,严控道路运输、建筑工地扬尘污染,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以上。实施边沟(水洞沟)水环境治理、排水总干沟疏浚等项目,强化河流断面水质监测预警,确保入黄水质稳定达到ⅳ类以上。加强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治理,实施养殖基地畜禽粪污无害化综合利用、青圣危废综合利用处置等项目,确保养殖基地消毒站、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项目建成投用。严格排污单位清缴结算,加快推进可交易排污权入市。大力发展节水型生态农业,加快建设中水回用项目。强化沙漠生态系统修复,沙漠治理3.5万亩,争创荒漠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全面落实林长制,抓好黄河河滩地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积极谋划马蹄沟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临河矿山生态修复等项目。
——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求突破见实效。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生连着民心。我们要坚持抓发展与惠民生相结合,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抓好产业工人培育和技能提升,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000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万人,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优化教育布局,新建七中、十一小、十四幼,对二中校舍、一中消防设施进行改造,实施四中、五小等学校运动场改造项目。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高中教育质量水平,调整优化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做好“五项管理”和“双减”工作,让孩子们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农村、社区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抓好疫情防控,推进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互联网 医疗健康”等项目建设,争取实施乡镇卫生院能力提升和中医院改扩建项目,全面增强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建设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实施中心敬老院提升改造、殡仪服务中心、阳光御景康养等项目,新增城区社会化老饭桌5个以上,让老年人享有“床边、身边、周边”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百姓大舞台、欢乐灵州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文昌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改造提升村居文化服务中心10个,新建文化舞台10个。
——着力在创新社会治理上求突破见实效。良好的社会治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我们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持续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自然灾害预防、应急物资保障、救援队伍体系,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加强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完成校园“互联网 明厨亮灶”建设。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接访约访和包联制度,实行诉源、警源、访源“三源共治”,深化“三无三好乡镇(街道)、村(居)”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推进重点行业领域治理,继续做好双拥共建工作。加快整合“雪亮工程”“灵盾工程”等各类数据资源,不断强化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创建全区铁路护路示范市。扎实开展“八五”普法宣传教育,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能量、主旋律、好声音。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加强市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全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