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融入大湾区建设。加强与港澳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在基础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服务、金融支撑、区域协作等领域推出更多务实举措。织密交通网络,发挥琶洲港澳客运口岸作用,构建穗港澳1小时生活圈。加强粤港澳姊妹学校结对交流、建强家庭医生团队、壮大交流平台载体,促进大湾区民心相通、民生相融。强化与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的产业合作、技术交流,培育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绿色科技创新发展示范区。
强化金融保障能力。完善“创、投、贷、融”科技金融生态圈,引进更多风投创投和天使投资机构。围绕工业软件、医疗器械等产业链,招投联动吸引高成长性项目落地。推动信用融资提质扩面,降低中小企业运营成本。用好国开行专项借款、国企资金等各类资金,经营好城中村改造资金盘。深挖村社存量资本,探索村社集体经济参与开发机制,推动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六)聚焦品质内涵提升,奋力推进“百千万工程”新实践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聚焦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完善、产业发展、城市更新,久久为功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全面优化城区功能品质。加快编制面向2049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全力推动土地收储、供应。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推动环岛路三围油库—南沙港快速路段、沙渡路—石岗路段建设,不断完善琶洲基础设施。完成华洲路、东晓南路等道路升级改造。改建非机动车专用通道,治理一批交通堵点,优化自动驾驶便民服务车线路。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深入治理违法建设,深化广州大道南等道路综合治理,提升大元帅府等景区“席地可坐”保洁水平,改造广重片区等16个老旧小区,新增一批市级容貌品质提升社区,升级改造垃圾收运点80个,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锚定“一三五十”节点目标,深化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健全“飞地”治理机制,深入推进属地权责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建新时代集体经济示范组织。深化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改革,引导集体经济从租赁经济向发展产业转型,争创全国农村集体经济资产交易规范化试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对口帮扶和产业协作,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反向飞地”建设、消费帮扶等工作走深走实,以产业振兴推动发展。
积极稳妥推进更新改造。按照“先复建后融资,先集体后私宅”原则,分4期对康鹭片区58个地块实施改造,按时间节点完成首拆区房屋拆卸和首建区安置房开工建设。以“依法征收、净地出让”新模式引领新中轴片区改造,完成片区城市设计、改造方案报批。完成沥滘村首批回迁安置,交付2个复建住宅、1处公建配套,推动复建地块开工建设。加快红卫村、三滘村、五凤村等片区策划、实施方案编制报批。
营造构筑绿美生态空间。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不断提升空气优良天数。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治理行动,加快马涌流域配套管网、石涌口渠箱泵站等重点水务工程建设,力争排水单元达标比例达到90%。加快建设海珠生态云道,推进城市绿地、绿道碧道建设,建成一批口袋公园、社区公园,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城区,让绿美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七)聚焦文化自立自强,奋力奏响文化强区新乐章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涵养新时代良好风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全力构建“一核引领、五区同创、出新出彩”新文化工作格局。
筑牢文明实践阵地。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统筹推进文明培养、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促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推动文明单位与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结对共建,完善优化“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扎实开展“文明创建微实事”“艺术名家进企业”等文明实践惠民工程,不断提升城区文明程度。
涵养城市文化底蕴。用好市文化馆、美术馆、十香园等文化资源,深化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启动海珠当代艺术中心建设,加快建设海珠文化服务中心。高标准打造广州岭南书院,建成文明传承、文化交流、人才培育的重要阵地。办好中国(广州)潮流文化周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持续打响“缤纷海珠文化季”品牌,探索数字化展示文化遗产。推进第二批传统风貌建筑公布、挂牌等工作,全面保护利用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
促进文化产业兴盛。优化凯发k8国际的版权政策服务,加强凯发k8国际的版权执法协作,争创国家凯发k8国际的版权创新发展基地。培育壮大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产业,引进一批游戏数字企业,力争游戏产业营收增长30%以上,核心凯发k8国际的版权产业营收达千亿级。加快文旅“一证通”改革,提升营业性文化演出审批效能。组建体育产业联盟,探索赛事ip商业化开发模式。推进广州塔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擦亮琶醍、太古仓等夜间文旅品牌,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兴商、以商融文。
(八)聚焦优质服务供给,奋力增添民生福祉新底色
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推进社会事业普惠共享,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完善民生保障体系。高质量办好民生实事。全面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实施“15分钟就业服务圈”提质等十大行动计划,建设18个“社工 ”就业驿站,力争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促进劳动者更高质量就业。推动政策兜底与公益慈善协同发力,推进社会救助服务示范点建设,组织200场以上慈善活动,打造“温暖海珠”救助品牌。完成省双拥模范区创建,培育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就业创业和优抚保障。进一步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
优化全周期服务质量。拓宽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构建“1233”集团化办学格局,试点创建首个幼儿园教育集团,新增更多小学教育集团。实施强师引进培育等行动,增强优质高中品牌影响力。推进医疗资源扩容,加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建设。落实“签而有约”,引导区内二三级医院专家参与家庭医生团队,提高签约居民满意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智慧健康一体化项目,全力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保障,提升托育服务综合水平,做实家庭病床、护理站、安宁疗护项目等社区老年健康工作。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打造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的幸福城区。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