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打造产业集聚、蓬勃发展的实力东丰。构建“23221”五大产业集群全面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构建“四大富民产业”全链条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构建以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平台经济同步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打造城乡融合、功能完备的宜居东丰。深化“一主四户两轴”发展格局,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差距进一步缩小,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做优精品县城,加快城市更新,城市功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生产生活要素不断集聚。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一批产城融合、文教融合、文旅融合、“三产三生”融合的特色小镇。
——打造区域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东丰。坚持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一流的营商环境吸引实力企业。主动融入全省“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和市“一区一城一园一地一镇”建设,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合作,加快搭建对外合作平台,构建“西联辽源市、东携梅河新区、北接长吉图、南融发达地区”的全方位开放合作格局。
——打造天蓝地绿、田园秀美的美丽东丰。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两山理论”,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环境治理精准化、生态保护系统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建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机制。坚持防治结合,打好“三大保卫战”,推动山水林田等生态系统整体优化,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
——打造内外兼修、精神富足的文明东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进一步形成。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打造政风清明、安居乐业的幸福东丰。民生领域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加快补齐民生事业短板,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等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始终位居全省前列。
为实现良好开局,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根本要求,2022年,全县经济社会主要预期目标是:主要指标增幅稳居全市前列、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7%以上。
围绕落实县第十六次党代会提出的“七大攻坚”任务,主要做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改革创新,全力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
突出改革蓄能。做好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街道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纵深推进“放管服”“最多跑一次”改革,开办企业、不动产登记、施工许可等办理时间再压缩、再精简,力争全程网上办理率达98%以上。开展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工作,深化“三变”改革,完成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推进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改革走深走实,改革成果共建共享。
突出创新驱动。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绩效考核、绿色转型发展基金、向上争取资金奖励办法、人才引进、项目供地等政策,突出比较优势。大力培育“专精特新”民营企业,推动重点产业链核心环节实现“隐形冠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以完成环保问题整改为契机,推进鑫达钢铁转型升级,开发钢铁冶金高附加值产品,申报省级科创中心。推动睿康生物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依托皇家鹿苑创业园,加快集聚高素质人才,申报省级众创空间。做好优秀人才选拔推荐,完善智库、人才库储备。
突出开放共融。将“环境治理”“投资强度”“科技创新贡献”等作为要素,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项目库。开展精准招商、专业招商,深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强化与专业招商机构合作,聘请知名企业家为招商顾问,不断拓宽招商渠道。发挥“一区两园”载体作用,瞄准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和大型央企,紧抓与嵊州、新昌、长春新区等地对口合作机遇,全力打造招商引资洼地和产业发展高地,发展“飞地经济”。积极组织、参与招商活动,围绕发达地区产业外溢,精准对接意向企业。启动闲置资产整合收储工作,包装39个闲置资产项目开展招商。招商引资到位额完成40.17亿元,增长8%以上。
(二)坚持项目立县,全力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活力
广开思路抓谋划。强化项目库动态管理,重点谋划转型升级、完善产业链和补短板项目,提升项目手续成熟率,形成梯次推进、滚动循环的项目发展格局。深入研究国家和省政策资金方向,加强专项债项目谋划,主动对接、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债券、上级转移支付等各类资金。
一心一意抓建设。紧盯时间节点,完善各项要素,全力推进80个5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28个集中开工项目。对重点项目建档立卡、登记造册,逐一制定“时间表”“任务图”,逐项列出清单,做好入统指导和服务,实现项目建设与入统同步推进。
全心全意抓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完善项目包保制度,落实招引、建设、经营全流程跟踪服务,创造项目落地最优条件。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针对项目规划、审核、用地、环评等关键环节,实施一站式、集约化办公,全力实现“拿地即开工”。夯实“项目中心 行长”制度,为项目提供资金保障,确保项目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