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月20日在东安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区长 林 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和2021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东安区面临各种形势不断变化和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五年。区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下,紧密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在压力下逆势奋进,在攻坚中砥砺前行,交出了一份彰显东安智慧、浸透心血汗水、不负人民期望的厚重答卷。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胜利收官,“十四五”规划顺利开局,现代化东安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完成288.2亿元,年均增长4.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41%,全市占比显著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市率先突破百亿;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层级加速提升。不断加大招商力度。与东莞莞佳、青岛恒生源、北京神州通信集团建立战略凯发k8国际的合作伙伴关系,引进牡丹江美年大健康、绿色食品深加工、万泰物流园等一批优质产业项目,到位资金131.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个。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实施重点项目320个,省、市“百大项目”33个,开复工率达85%。热电厂100兆瓦背压式汽轮机组及锅炉配套、东方明珠国际大酒店等一批亿元项目达产达效。
五年来,我们持续推进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坚持发展特色精品农业。大湾、跃进、大团等蔬菜基地产出率不断提高,迎门山粘玉米、东胜彩稻、西村寒地果等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持续扩大,“一村一品”产业布局全面形成。村集体经济全市领跑,全省领先,百万元以上的村达到2个。强力推动工业科技升级。实施指标全口径调度,运行全天候监测,企业全覆盖包保,项目全周期服务,入企服务630次,解决问题390件,推动工业科技稳步壮大。新增规上工业7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户、科技型初创企业513户,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4000万元。巩固提升商贸中心地位。“互联网 商贸”稳健发展,线上线下同步并进,大商集团、苏宁易购等领军企业带动作用突出,胜道运动休闲广场、网红休闲娱乐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商贸核心区优势进一步突显。“市政府消费券”活动商户率、兑付率、拉动资金率连续两年居全市第一。全面加快文旅产业发展。坚持文旅互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机器人运动基地、1946文创园、奥体健身、蚁聚创业、大湾景区等文旅品牌,填补全市空白,开创全省先河,文旅产业形成集群发展态势。
五年来,我们深入实施融合理念,统筹兼顾一体发展。倾力支持江南新区建设。始终服从服务江南开发总体战略,历经四次区划调整的改革阵痛,持续为全市发展大局作出“东安贡献”。完成土地征收1.9万平方米,征收居民1724户,一批亿元以上项目成功落户,全面承接和提升江南新区社会化管理和服务职能。切实提高城乡建管水平。高标准实施40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惠及居民11000余户,进度和质量成为全市样板。完成3个棚改项目,全面提升百姓安居品质。全市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高标准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累计完成10.2公里村屯巷道建设,栽植绿化树木10万株、改造危房8间、室内改厕309户。落实落靠生态环保责任。扎实推进“河湖长制”,完成河湖“清四乱”任务8项,整改销号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8项,违建别墅和大棚房、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燃煤锅炉整治取缔等一批硬任务全面完成,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
五年来,我们深入践行为民宗旨,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全力做好民生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累计完成民生投入3.8亿元,办理利民实事87件。创建国家、省级充分就业社区3个,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失业率稳控在4.2%以内。累计发放社会救助资金5916万元、优抚对象补助资金994万元,投入200余万元为失能老人提供家庭照护服务。加快发展社会事业。高标准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验收,坚决落实“四零承诺”,完成123项校园改造提升工程。城区首创“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24支,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93%。全面加强社会治理。社区建设走在全市前列,4个千米社区投入使用,创建国家级防灾减灾示范社区6个,国家级无邪教示范社区4个,“市政爱心服务站”“福民睦邻服务中心”等项目成为省市品牌,“15分钟便民服务圈”实现全覆盖。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连续多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五年来,我们全面深化依法行政,政府建设不断加强。突出提高政治站位。始终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从严约束行政行为,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累计办理建议、提案99件。严控“三公”经费,累计压缩一般性支出80.6万元,财政预决算政务公开率达100%。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行政审批从政府“供给侧”向企业“需求侧”转变,率先在全市建成区级政务服务大厅,规范梳理部门“权责清单”1053项,“事项清单”239项,232个高频事项承诺“最多跑一次”。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分类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双随机、一公开”完成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