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实现“两个确保”,即确保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保持第一方阵,确保在全国县域中争先晋位。实现“三个突破”,即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突破3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6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25%。我们要重点走好五条路:
立足于把握新阶段、融入新格局,走好开放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一城三区”,即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港口城市,充分发挥沿边沿海临江临港的综合区位优势,推动中心渔港和海洋红专用港建设,打造我国面向东北亚地区的海陆门户;建设东北东部绿色发展先行区,积极布局和发展绿色农业、文旅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经济,为东北东部绿色经济带探索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建设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前沿区,依托国家出台系列扶持沿边地区创新发展政策,率先布局rcep[12]、中日韩fta[13]的总体趋势和重点方向,发挥大东沟边民互市贸易区聚焦日韩、面向东北亚的开放平台作用,形成由外促内、内外并举的“双循环”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建设辽宁海洋经济示范区,立足现代渔业、水产加工、临港物流、新型能源四大海洋经济板块,坚定不移发展海洋经济;加强东港与庄河协同发展,成为“黄海翼”[14]的支撑点和隆起带,力争成为辽宁沿海经济带上的重要一极。
立足于聚智科技、聚焦产业,走好创新发展之路。要快速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跑道,实现科技企业户数倍增、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翻番。以“产业大脑 未来工厂”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孪生、5g、人工智能等网信技术深度融合。推进“智慧东港、数字乡村”建设,增强绿色崛起新动能。加快构建“286”产业体系,从做好“三篇大文章”入手,加快培育草莓产业、海洋生物和新能源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打造现代产业样板区。
立足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走好协调发展之路。坚持“点状开发、轴带支撑”的空间发展原则,着力构筑“一主两副多点”[15]区域布局,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城市更新计划,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常住城镇化率超过55%,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后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壮大乡村产业,培育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把农业打造成为强村富民的有奔头产业,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
立足于践行“两山”理念、强化底线思维,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充分发挥“林长制”“河长制”作用,以顶格标准、最硬手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打造山海联动的固碳基地,守护好绿水青山。统筹山水与城乡融为一体,高质量建设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实施“村景融合”建设模式,打造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资产、生态产品交易,打造“两山银行”,让绿色成为东港振兴发展的鲜明底色。
立足于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走好共享发展之路。把高质量就业作为基础导向,强化以创业带就业、以产业促就业,巩固居民增收基本盘,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度关注“平均数以下”问题,加强困难人员帮扶和托底安置,让每一位群众都过上好日子。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化解机制,不断提升边海防管控水平和基层治理效能,打造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三、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和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履职开局之年,要严格对标丹东市第十三次和东港市第七次党代会要求,奋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
(一)聚焦创新引领,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一是把创新摆在核心地位。将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强化平台创新,推动“带土移植”[16]引进人才团队,继续实施“归巢行动”,叫响“来东港‘才’精彩”品牌;发挥院士专家站作用,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3个。强化主体创新,转化落地科技成果20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5%;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增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培育“雏鹰”“瞪羚”企业6户以上。强化制度创新,继续完善“容缺开工”“并联审批”[17]等制度创新;探索建立城市开发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
二是把园区高质量发展摆在首要位置。牢固树立“抓园区就是抓工业”的理念,实行“一区多园”[18]。推进园区承载能力建设,按照“园中园”的模式,通过产业平台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率先推进5g网络、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领域应用。推进园区融资渠道创新,谋划包装中心渔港、精细化工园区等10余个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地债项目。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继续开展区域评估,探索推进“多测合一”[19]“多规合一”[20]。深化开发区投资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设立开发区审批服务大厅,集中办公,提高审批效能。
三是把数字经济摆在发展前沿。抢抓数字经济领域迅速发展重要机遇期,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千兆光网和264个5g基站建设,5g覆盖率达90%。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进智慧城市二期项目,加强一期项目应用,突出企业云、数据中心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城建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推动工业互联网和5g等新技术融合应用,引导企业加快实现业务、数据和设备上云上平台。开工建设万微物联科技园,完成草莓全产业链综合大数据平台建设,继续加快“数字乡村”建设,不断缩小城乡“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