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实施更大力度、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招揽工程。开展“一院所一专班”“一院士一专班”行动计划,加快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应用。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职教学校联动,实施“揭榜挂帅”“带土移植”,采用“订单式”“新型学徒制”“金蓝领”培训等模式,引进和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全年外引内育各类人才660名。
四、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走革新图强之路
坚持以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市场和群众需求为导向,实施一批更具战略性、引领性、针对性的改革举措,推动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深化“一网通办”及“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加强数据归集共享应用,实现更多事项“跨省通办、全市通办”。持续推动公共事业服务进大厅,整合关联窗口,优化办事流程,深入推进并联审批、“容缺受理”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让企业、群众办事更加便利。不断优化项目集中审批和帮代办服务,年内完成15个乡镇街道政务服务驿站改造,下放31项审批事项,新增市场主体7000家、企业1600家。全力打造“全省作示范、全国走前列”的一流营商环境。
推动国企盈利创收。以城市更新为契机,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运营体系。持续向国企注入优质资产、基金和特许经营权,壮大国有资产资本规模。与央企、上市公司等资本方合作,开展国有存量资产盘活、社会优良资产收购、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等经营活动,提高闲置土地、房产利用率,盘活水利、矿产、砂石等资源,实现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转化,推动东风水库ppp项目实施,进一步提升国资运营效率和收益水平,实现国企盈利5000万元。
五、持续夯筑生态文明基石,走绿色低碳之路
厚植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筑牢高质量发展绿色屏障。
稳步推进“双碳”进程。坚持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逐步实现传统能源替代。实施产业绿色化、循环化改造,推动存量项目节能挖潜,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超前布局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产业项目,实施赵屯、谢屯、三台等乡镇风力发电及城乡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实现红沿河镇核能供热全覆盖;推进大连化物所、红沿河核电、国电投、鞍钢等密切合作,启动“电解水制氢”“液态阳光”示范项目,加快建设“北方绿色氢谷”。
加强生态修复治理。严格落实“管车、降尘、治污、禁烧、控放”等大气治理措施,强化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全面抓好入海、入河排污口整治,推进涉氮重点行业及复州河流域污水处理设施总氮提标改造。加强土地安全利用、农业面源污染管控、垃圾分类和危废集中收集处置。深化矿山恢复治理和宜林荒山绿化。全面推行“林、田长制”,强化“河、库长制”,不折不扣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落实。
六、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发展,走全面振兴之路
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高质量为导向、面向现代化”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注重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互促共生,高起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高水平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提升“多规合一”实施水平,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启动五一路、瓦轴地区道路改造,打通四院“断头路”,建设复兴学校南侧道路,实施回头河三期生态修复和大沙河生态旅游治理工程。深入开展拆违治乱和市容环境整治行动,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推动文明城市创建。抢抓“新基建”风口,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拓展智慧化场景应用,建设智慧城市。争取国开行资金20亿元实施城市更新,扎实推进瓦轴周边部分老旧小区改造和祝西屯、老皮铺、祝丰村等棚户区征收工作,高标准做好轴都广场片区、祝华北片区改造规划和招商。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编制中心镇总体发展规划,全面提高城镇化发展速度和质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土地、宅基地制度改革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5个。推进三台锶泉康养小镇、杨家苍鹭湾休闲农业、驼山排石等项目建设,配套发展地域特色鲜明的温泉小城、快乐农庄、渔村渔港,打造“种养游居康”五位一体的示范性民宿产业,形成“90分钟特色周边游”线路,带动农民增收。维修改造盖亮线、双西线等县级以上公路40.3公里、农村公路78.1公里,硬化村屯道路60万平方米。完成松树、龙口、牟沟3座水库除险加固和11项河道治理维修工程。推进松树污水处理厂、三台净水厂及3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推动38个村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
七、切实改善群众生活品质,走共同富裕之路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构建现代化、智慧化、均衡化的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强化民生兜底保障。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全年新增城镇就业74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下。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推进社保医保转移接续。深入实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实现市乡村三级全覆盖。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及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政策。加强农民工、退役军人、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权益保护,发展爱心慈善事业,弘扬扶弱助残的文明风尚。坚决做到幼有所育、劳有所得、弱有所扶、病有所医、老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