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着力打造特色气象文化。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人精神,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凝聚精神动力。打造“党建 气象”阵地,建成满足长兴气象事业发展需要,与长兴地方特色文化相适应的气象文化体系。进一步完善气象宣传、网络、科普等气象文化载体,提升气象文化基础设施水平。

  4.改善台站综合基础设施。针对适应气象现代化建设和业务体制改革,以及国家台站自身功能性改善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与新需求,继续推进台站综合改善提升工程。更新升级基础信息设施、数据资源、应用系统等,提高气象业务服务能力,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台站。

  四、重点工程

  “十四五”期间,瞄准气象事业发展目标,聚焦气象事业重点发展任务,并综合考虑与“十三五”项目建设相衔接,将着力实施气象监测预报能力提升工程、气象灾害风险智能预警工程、美丽长兴建设气象保障工程、乡村振兴智慧农业气象提升工程、气象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五大工程。

  (一)气象监测预报能力提升工程

  1.建设立体化综合观测系统。优化地面气象监测站网。新建和升级改造区域自动气象站30套,实现四要素及以上站点布局平均网格间距5.0km、重点区域、高风险区域平均网格间距3.0km。安装全天空智能观测仪、自动雪深仪10套,重点区域自动站配备北斗卫星应急通信系统。新建对流层风廓线雷达1套,地基微波辐射计1套,毫米波云雷达1套,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1套,实现大气环境水平和垂直结构、污染物扩散和演变特征的精细化立体监测。

  2.智能网格预报业务系统。开展基于智能网格的精细化预报预警业务。加强x波段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等多元观测数据的分析研究,以及各种新资料、新产品在预报业务中的应用,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产品的精细化、智能化程度。完成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业务平台升级。发展基于“云 端”的集约化气象信息技术,为气象预报服务提供支撑保障。

  (二)气象灾害风险智能预警工程

  1.气象灾害风险普查与评估。开展精细化的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分类型、分区域、分层级的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及多尺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制图、风险区划的技术方法和模型库,开展成果数字化应用,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评估业务。

  2.重点行业领域智慧气象服务。通过智能化的气象灾害风险防控预警系统建设,推进气象数据跨部门、跨层级共享。深化数字化智慧气象应用,构建气象数据和行业数据融合分析影响模型,加强“气象 行业”数据融合应用,延伸气象服务链条。为水利、交通、旅游、建设、供电等重点领域提供更为精准、更加个性化的智能服务。

  (三)美丽长兴建设气象保障工程

  1.生态气象监测网建设和数据应用。在图影湿地等开展生态气象综合监测站建设,深化卫星遥感数据在生态监测评估、蓝藻和重污染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中的应用,提升生态气象服务能力。完善臭氧和颗粒物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的天气学模型和客观预报技术方法。

  开展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创建“天然氧吧”、“国家气候标志”、“气候避暑胜地”等气候生态品牌,为发展“全域旅游”增加品牌影响力。加强与长三角周边地区合作,做到数据共享,预警联动,大力拓展气象服务领域,做好生态保障、旅游、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气象服务,帮助长兴发挥地理、生态优势,做好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文章。

  2.生态观测基地建设。在长兴生态气象科技综合服务基地建设业务用房,集生态气象观测、生态气象科普、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及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应用与服务为一体的综合生态气象服务基地。

  3.生态服务型人工影响天气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合理优化标准作业点布局,增设生态服务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建设集人影监测、指挥、作业和评估系统于一体的智能作业体系,提高作业效率和科技水平,实现全流程实时监管。

  (四)乡村振兴智慧农业气象工程

  1.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围绕美丽绿色生态数字农业建设,提升数字协同“三农”应用,打造数字化的农业气象服务品牌。深化粮食作物、特色经济作物、水产养殖等气象服务,开展农业气象服务技术标准化建设,实现智慧气象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打造可感知物联网“生态圈”。深化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推进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业务。开展精细化的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为质量兴农、品牌兴农和智慧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智慧乡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建设数字化的防灾减灾标准化村,充分融入未来乡村数字化服务平台,提升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乡村旅游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预警及科普宣传的数字化水平。

  (五)气象大数据与信息共享工程

  1.气象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平台。发展数字化服务业务。丰富数字化气象数据采集渠道,依托城市大脑数据中枢,应用物联网、大数据挖掘等技术,构建行业部门观测、社会化观测、用户行为与数据等采集体系。开发气象数据接口,深化数字化智慧气象应用,研发多灾种的“气象风险图”、“气象智能插件”,融入未来城市、未来社区、数字乡村。基于数据可视化和三维成像技术,丰富监测数据和服务产品展现形式。

  2.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完善气象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根据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标准,进一步明确安全边界划分,完善并加强安全防护能力,提升网络安全运维管理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推进计算机设备更新与智能办公,推进信创工程,对相关设备进行国产化,推进及开发各类办公业务上钉,实现智能办公一掌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坚持党的建设与发展规划整体部署。地方党委、政府要全面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气象事业发展改革重大事项,将规划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细化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年度计划,确保规划有序有力有效实施。

  (二)落实综合保障。进一步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建立健全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与气象工作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把规划所需经费列入各级年度财政预算。加强政策、人才、项目等关键要素的保障,确保规划可落地、可操作、可见效。

  (三)强化督查评估。建立规划实施督查评估机制,健全规划实施评价标准,对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实施情况开展年度检查、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加强第三方独立评估,及时向社会公开规划评估结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凯发k8国际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01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