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进数字文体建设

  建设“文有所化”数字化应用。聚焦诗路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文化体验园建设。建设智慧化博物馆、“杭城迹忆”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推进云上图书馆、云上文博、云上展览、云上音乐厅等数字文化领域公共服务应用。推进文物“一张图”与文物文化资产管理数字化,提供世界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博物馆、历史文化街区、考古项目等文物数字化地图及相关知识服务。深化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领域数字化改革,实现可视、可查、可预约、可评价。加强农村文化礼堂智慧服务应用,拓展信息发布、广播摄像、视频监控等功能,提供服务点单、精准配送、数字化内容供给、信息互动、智管理等服务。

  建设“体有所健”数字化应用。全面优化全民健身地图2.0、市民运动健身数据“一体化”管理等服务,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数字化,迭代升级科学健身指导系统,建立运动健身数据库,努力实现群众获取体育公共资源“不用跑一次”。 推进赛事举办、运动员教练员职业生涯管理“一件事”服务,实现体育赛事申报、注册、报名、成绩查询、运动员等级审批等“一件事”网上办理,运动员教练员职业生涯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

  建设“游有所乐”数字化应用。跨部门跨层级整合旅游公共服务信息,融合优质文化服务内容,全面提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水平。依托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旅游个性化服务和文化服务,推出一批集民宿、文创、演艺、展览、百县千碗旅游美食等要素的旅游精品。搭建全市景点和重点文化场馆预约平台,加强“跟着节气游乡村”电子地图、绿色家园地图应用。大幅提升20秒入园、30秒入住的服务覆盖率和服务体验感。加强铁路出站旅客网约车、接驳服务。

  (四)推进综合应用场景建设

  建设“未来社区”数字化应用。以社区数字社会需求为牵引,加快省级未来社区智慧服务平台在各试点社区的适配性落地。充分运用cim空间治理优势,构建统一标准的未来社区数据中台,完善政府治理、市场交易、居民服务、物业管理多端应用,实现满足政府、社区、物业、市场主体、居民等多元对象需求的数字社会基本功能单元系统。探索基于积分制的基层数字化服务和共治模式。

  建设“数字乡村”数字化应用。围绕数字医疗、数字养老、数字旅游、数字交通、数字治理,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乡村振兴应用场景典范。探索“两山”银行模式,对乡村零散的生态资源和农产品资源进行整合优化、盘活运营,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农业资源转化通道。

  建设“数字积分”数字化应用。探索市民数字积分服务机制,面向各大场景、社会机构等建立开放积分体系,对公益服务、志愿服务、个人诚信、无偿献血、荣誉称号等多维度的市民文明行为进行积分管理。统筹设计积分转化机制,打造可进行积分兑换的数字化公共服务集成应用场景,以数字激励和数字服务推动全社会共同形成崇德向善的共同价值取向,打造柔性正向的社会治理路径。

  建设“智慧亚运”数字化应用。广泛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提升赛事运行效率,为运动员、观众和游客提供智能安检、智能场馆、智能出行、智能表演、智能观赛、智能语言、一站式科技观赛服务等综合集成的数字化服务,应用成果向城市各生活服务领域拓展。

  十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全面加强党对全市社会发展的坚强领导,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对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总体协调,建立完善综合部门统筹、主管部门协作、财力有保障、主体广参与的社会发展协调机制,协同解决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社会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制度,明确各级政府之间的社会事业管理责权,优化全市社会资源配置。市级部门和区(县、市)要按规划职责分工,突出重点领域,制定细化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推动重点任务举措实施。

  (二)强化要素保障

  围绕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谋划实施一批关系全市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平台和重大项目,做好科学储备、动态更新和滚动实施。建立完善“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积极保障社会发展所需要素资源。加快完善政府主导、各方共担的多渠道民生财力保障机制,确保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强化向农村、低收入群体倾斜。

  (三)强化人才支撑

  加强现代化社会事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助残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全面提升人才素质能力。引导社会工作人才向基层流动,增强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度。完善基层人员的薪酬激励制度,根据岗位、技能、考核结果等因素,合理体现基层人员劳动的市场价值,鼓励通过优化编制资源配置、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基层服务力量。

  (四)强化监督评估

  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动态调整修订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把社会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改进政府工作和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强化督查指导,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有序推进、有效落实。把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及时公布实施进展,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健全规划实施评估体系,鼓励第三方评估和多方参与评估,做好定期监测评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凯发k8国际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86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