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1 普及健康生活

  ♢ 健康影响因素干预: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合理膳食行动、全

  民健身行动、控烟行动、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等重大干预行动。

  ♢ 健康促进: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健康促进县建设比例达

  80%以上。

  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一)加强传染病与地方病防控

  1.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完善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坚持多病共防,进一步加强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监测和分析研判,统筹做好人感染禽流感等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有效防控霍乱、手足口病、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继续将艾滋病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有效落实宣传教育、综合干预、检测咨询、治疗随访、综合治理等防治措施。全面实施病毒性肝炎防治措施,开展消除丙肝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全面落实结核病防治策略,加强肺结核患者发现和规范化诊疗,实施耐药高危人群筛查,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加大肺结核患者保障力度。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狂犬病、布病等人畜共患病综合治理,加大动物源头防控力度。

  2.强化疫苗预防接种。加强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监测。稳妥有序做好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加强全流程管理,确保接种安全,逐步提高人群接种率。推动重点人群流感疫苗接种。积极落实国家免疫规划政策,进一步夯实常规免疫基础,抓好常规免疫工作管理,坚持“城市日接种、农村周接种”工作制度,加强冷链系统的更新建设,保证城乡适龄儿童获得及时的免疫服务,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不低于90%。进一步加强各级预防接种门诊的规范化建设,提高预防接种管理质量。加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力度。严禁非法疫苗销售行为。

  3.巩固重点地方病防治成果。加强对氟中毒、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克山病等地方病的防治,有效消除和控制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继续推进饮水型氟中毒病区、水源性高碘病区改水工作,不断提升水质达标率。完善食盐市场监管,保障合格碘盐市场供给,在水源性高碘地区供应不加碘食盐。实施现症病人救治救助行动,做好现症地方病确诊病例治疗和社区管理。开发科普资料,建设碘缺乏病、饮水型氟中毒等重点地方病科普信息传播平台。将地方病防治知识纳入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社区等健康教育内容。按照“填平补齐、保证必须”的原则,各县(市、区)加强地方病实验室网络建设,为地方病防治工作配备必需的仪器设备,提高技术手段,改善工作条件,完善地方病监测体系,强化防控能力建设。

  (二)强化慢性病综合防控

  完善政府主导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协调机制,优化防控策略,建立以基层为重点的慢性病防控体系,加强国家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综合防治能力,强化预防、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针对35岁以上门诊首诊患者,积极推进二级以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血压普查工作。在医院就诊人群中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机会性筛查。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设置免费自助血压检测点,引导群众定期检测。推进“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共管,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达到65%以上。推动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推行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提升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和干预能力。多渠道扩大癌症早诊早治覆盖范围,探索开展重点癌症机会性筛查。以龋病、牙周病等口腔常见病防治为重点,加强口腔健康工作,12岁儿童龋患率控制在30%以内。推广慢性病防治适宜技术,规范慢性病人群的诊治和康复,提高慢性病诊疗效果。强化死因监测、肿瘤随访登记和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体系建设,落实健康危险因素监测评估制度。逐步建立完善慢性病健康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推动防、治、康、管整体融合发展。

  (三)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

  1.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按照省统一部署,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科学设置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制度,强化公立医院公共卫生责任,设立公共卫生科室,配备具有相应资质人员。推行乡镇(街道)公共卫生清单制度,建设村(居)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合理配备公共卫生人员,落实基层公共卫生职责。完善部门联动机制,推进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与城乡社区联动,夯实基层联防联控工作基础。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建立完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探索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参与医疗联合体工作,推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县域医共体协同发展。

  2.完善应急指挥机制。各级政府对各部门贯彻执行指挥机构命令和应急机制运行情况进行督办检查。建立定期研究部署重大疫情防控等卫生健康工作机制,构建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分级负责的工作格局,健全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指挥体系,确保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

  3.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围绕“四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构建医疗机构、药店、村(社区)、交通站场、学校、特殊场所等全方位“哨点”监测网络。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强化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对接协同。研究建立完善新发未知传染病多点触发预警机制,依托公共卫生、动物疫病、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系统拓展信息报告渠道,开通社会公众主动报告渠道。压实信息报告责任,明确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等具体要求。健全风险评估方法和制度,提高监测分析、综合评价和潜在隐患早期识别能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30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