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支持鼓励农民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保障农民利益,尊重农民意愿。
(三)坚持生态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自然生态修复,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坚持特色创新发展。强化创新引领,聚焦产业前沿与关键技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围绕优势产业,打造产业特色,形成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的良性格局。
(五)坚持产业集聚发展。发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推动龙头企业技术扩散,强化产业配套能力,把培育完善优势产业链作为产业发展路径,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六)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农业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相互协调,一二三产业进一步深化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三、发展目标
着力实施“12345”工程,十四五期间,做强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叫响七里海生态农业、宁河民宿2个品牌,打造3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镇和30个农文旅示范发展示范村,做优东菜、西粮、南水、北牧4大农业板块,壮大种稻、种猪、种鱼、种蟹、种苗5大特色产业,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围绕乡村振兴这条主线,围绕农民增收致富这个核心,补短板、强弱项,做好“生态立区”“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到2025年末,把宁河建成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种业强区。
(一)农业发展目标: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作物品种不断调优,种养殖业向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突出宁河区“三红两紫一青四白”十大农产品品种优良、特色鲜明、质量安全的规模化生产优势,完善农业产业链,形成“农业 ”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促进农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到十四五末,建成高标准农田61万亩,水稻种植面积由25万亩增加到30万亩,产值达到7.5亿元。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能建设持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28万吨以上,地理标识农产品品牌达到2个,产地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农业技术装备和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1%。现代种业创新发展,认定农作物畜禽水产良种繁育基地9个。农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多种形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90%以上。打造20个市级以上家庭农场。建成30家重点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农业产业规模达到40亿元,产业链中带动绿色食品产业链产业规模达到12亿元,重点农业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2亿元,对农户支出总额达到2.9亿元。
(二)农村发展目标:对标对表《天津市乡村振兴“三美四乡”建设标准和评价指标(试行)》(津农组办发〔2022〕1号)确定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三美”创建标准,逐项对照建设要求,打造3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镇和30个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村,不断加大对宁河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现代化农村环境整洁、优美、健康、有序的标准,提升人居环境整治质量与水平。完善乡村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实施改造农村户厕、污水处理管网全覆盖及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进一步稳慎推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将乡村绿化美化与休闲体验旅游等产业有机结合,促进乡风文明、农村富裕。
第三章 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壮大五大种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集成应用,力争利用三年时间,打造小站稻、七里海香蟹和生猪三大产业的全产业链,实现“米上牌”、“蟹上环”、“猪上市”。在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培育和标准化生产,整体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整体升级,实现宁河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的“蜕变”。
一、打造五大种业产业链
(一)做强种稻产业。依托国家级水稻原种场,加强津沽小站稻品种培育创新,建设标准化水稻育种示范基地,围绕水稻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科技研发与创新,促进水稻种子培育、立体种养、精深加工等环节不断提质增效。
1.创新水稻育种研发。持续加大科研育种工作力度,开展高产、优质粳稻种质资源研究,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水稻品种选育,推广工厂化水稻基质育秧技术。促进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发展。结合农户的用种需求,将通过国家或市级审定的水稻品种展示示范。
2.推广现代种植技术。开展绿色循环种养、麦稻连作、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推广,实现“一地双收、稳粮增效”“亩产吨粮”“一水两用、稻渔双赢”的综合效果。进一步夯实确保粮食安全的生产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
3.统一智能生产流程。加强水稻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完成国家水稻栽培标准化核心区建设。建立健全津沽小站稻标准化体系,开展标准化培训,提升区域水稻整体标准化生产水平。建设水稻追溯系统,搭建起津沽小站稻品牌及质量安全溯源平台,实现对水稻种植全过程的监管,确保水稻产品全程可追溯。
4.打通水稻产加销链条。完善仓储加工体系,提升水稻种植基地仓储、初加工能力,推进水稻收储 基地项目建设。加强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完善冷藏运输、冷库等设施设备,提升城市社区终端配送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做好销地与产地冷链衔接。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聚焦水稻产业链生态圈建设,搭建从育种到消费全环节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