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得到深入推进,家庭医生助理、“一键式”呼叫服务等模式持续深化,全人群签约达到134.2万人,签约率达到41.47%;重点人群签约75.8万人,签约率达到97.89%。
(四)中西医并重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中医药管理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成立海淀区中医药事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海淀区中医药发展促进中心。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通过三级甲等专科医院评审。积极推进新建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北部院区、迁建海淀区中医医院等项目的前期工作。不断拓展中医药服务优势,探索实践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顺利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实现全区全覆盖,建成13家海淀区社区卫生中医药服务示范中心和14家示范站,中医药适宜技术得到全面推广。中医药学术和文化传承应用不断加强,完成首批建设22个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的建设,成功举办三届“海淀区校园中医药文化节”活动,相关试点覆盖32所学校。
(五)高品质健康环境加速打造
以本轮全国120个城市总分第一的成绩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率先在全市实现“国家卫生区”“国家卫生镇”两个全覆盖,百姓对创建工作满意率达到99.9%;同步积极推进国家健康促进区创建工作。成功创建健康社区(村)359个,占全区社区(村)的55.4%。大力推进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开展爱国卫生月、周末卫生日等活动,有序推进病媒生物防制等专项工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市率先开展农村户厕升级改造工作,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达到100%。健康相关领域安全环境不断改善,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和风险防控力度全面加强,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小微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逐步构建,空气质量连续七年保持城六区最优,污水处理率达到99.4%,生态环境水平大幅提升。
(六)健康生活方式持续普及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进一步完善以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核心,覆盖19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5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促进专业网络,对相关专业人员培训率达到100%。全面构建居民健康素养监测体系,覆盖约6000户家庭、2万人口。在全区中小学中全面推广青春健康教育行动,健康促进学校达到169所,依托健康大课堂、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微课堂等方式,进一步普及健康知识。塑造自主自律健康行为,建成健康食堂40家、健康餐厅66家。聚焦校园、办公等重点场所推进控烟治理行动,建成北京市控烟示范单位149家,成效显著。
(七)体育事业迅速蓬勃发展
全民健身工作蓬勃展开,建成8个全民健身示范街道、5个体育特色乡镇,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为93%。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区全覆盖,全区公共体育用地达到65.64公顷,体育场地面积达到817万平方米。拓展多元渠道完善青少年体育发展模式,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和技能培养要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为90%,优秀率达到19.8%。进一步探索完善体卫融合发展模式,建设全国首家脑血管病与运动健康门诊,完成体卫融合高科技人才专项保障活动15场,惠及6000人。
(八)推动卫生健康融入社会发展
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工作全面实现转型发展,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称号。持续推进医养结合和安宁疗护试点工作,强化中关村医院作为全区老年健康和医养结合服务指导中心的功能定位,建成32家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13家老年健康服务示范基地、2家安宁疗护示范基地。面向养老机构、社区托养机构、居家三类老年人的健康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加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养老帮扶政策体系和长效扶助机制进一步健全。系统推进妇女和儿童保健规范化门诊建设,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高危孕产妇管理率均达到100%,自然分娩率达到60.80%。公共场所母婴设施配置率不断提高,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北京市首家成功备案的托育机构在海淀落户,5家托育机构被评选为北京市托育服务示范单位,开展海淀区托育机构规范化管理调查项目。建成14个“宝贝计划”基地,每年组织早教活动1000余场。完成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承接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组建心理健康服务联盟。
(九)凝聚人才科技产业新优势
持续提升高水平健康人才凝聚力度,启动海淀区属卫生健康系统高层次人才发展计划,汇集多领域专家学者组建海淀区公共卫生高端智库。不断提高卫生健康系统信息化水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务云集中部署率达到98%,海淀医院与26家区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电子病历、放射等诊疗信息互通共享,进一步促进全区卫生健康信息资源整合,促进市、区两级信息数据交换共享。挖掘科技产业资源优势,积极搭建高新科技临床转化平台,促进骨科机器人等科技产品应用,连续举办四届中关村健康论坛,健康领域创新发展品牌优势得到强化。有序发展卫生健康服务新业态,支持医学检验实验室、血液透析中心等科技型医疗卫生机构按需发展。
(十)健康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全面加强党对健康工作的领导,依托海淀区卫生学校设立区委党校卫生健康工委分校,加速落实公立医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健康治理体系,加强基层治理和行业自治,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达到648个,在全市率先实现全区全覆盖。
支持海淀区医学会组建中医药等4个专业委员会。全面履行政府办医职责,“十三五”期间区财政对卫生健康领域投入总额较前一时期增长79%,分类补偿、应急投入等机制同步完善,高质量完成区人大建议、区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抓实抓好“接诉即办”工作,扎实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创新完善卫生健康监督体系,形成典型经验在全国宣传推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积极支持城市副中心、生态涵养区及雄安新区健康领域发展,圆满完成健康扶贫任务,帮扶新疆等地8个县市共计99家医疗卫生机构,带动管理和服务能力双提升。与意大利、德国等国家以及台湾地区不断深化合作交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