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发展生态优化行动

  高标准、全方位提升区域发展品质,优化区域人才发展生态,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打造适合人才创新发展、和谐宜居的生态环境。

  深入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高标准建设朝阳望京国际人才社区,在全区推广国际人才社区建设经验模式。加强硬件建设,深入推进“三国际一未来”重点项目、国际化特色街区、绿色休闲空间、多语种基础设施等建设,提升国际人才生活便利度。重点抓好软环境建设,建设一批“人才公园”,搭建国际人才社会交流、文化交往的平台,推进多元文化融入和国际氛围营造,不断提升国际人才工作生活服务水平,实现区域国际化品质和吸引力整体优化提升,增强国际人才在朝阳工作生活的“粘性”。

  营造优质的宜业环境。以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为方向,努力打造全球营商环境高地。推进政务服务全流程改革,建立政务服务“朝阳标准”,建成“朝阳通”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建立企业“红黑榜”奖惩机制,净化经济发展环境。建立企业梯度培育服务机制,为重点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提供针对性服务,加速构建大中小企业梯次发展生态格局。

  大力营造敬才爱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深入开展各类人才评审认定,对优秀人才给予表彰奖励。加大对引才用才主体的激励力度,对在引才育才用才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用人单位和个人,给予政策支撑。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对优秀人才、人才工作典型进行全媒体宣传,增强影响力和感染力,讲好“朝阳人才故事”,弘扬创新创业精神,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

  五、实施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一)科技创新人才引擎工程

  以科技创新激发区域高质量发展强大内生动力,加速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立足提升朝阳产业链“卡脖子”领域和关键领域原始创新能力,集聚支持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科研团队以及青年科技人才,服务支撑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加速集聚全球顶尖科技人才,以“包干制”建设顶尖人才实验室、工作室、设计室等重大平台,实施目标导向顶尖人才负责制。实施重大科研攻关“揭榜挂帅”工程,面向全球招募项目承接首席科学家。实行“特事特办、一事一议、一人一策”,赋予顶尖人才技术路线决策权、支持经费调剂权、创新团队配置权,给予支持经费上不封顶的特殊支持。

  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合作。发挥“未来科学大奖”获奖科学家对区域科技创新基础前沿领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中关村朝阳园“桥头堡”作用,整合汇聚中科院、高等院校等人才资源,深化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促进创新项目合作和技术转移转化。推进建设科技领域“一联盟三平台”(科技创新联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科学技术交流平台、科技人才服务平台),全面整合科技人才和创新要素。搭建朝阳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探索建立重点科技领域产业研究院,畅通基础研究到产业化通道,助力科技创新人才与产业协同发展。深化产业应用场景共享平台建设,依托北京鲲鹏联合创新中心、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新型国际科创资源,推动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前沿技术产业赋能中心、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助力人才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应用。

  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布局建设人才培训基地,加强与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科技头部企业合作,分领域、分主题打造系列科技人才培训班。深入推进“项目 人才”模式,面向企业研发、协同创新等方向每年资助支持90个重点项目。

  到2025年,实现国际化创新资源集聚力大幅跃升,引进5名以上全球科技领袖型、领军型顶尖人才,落地3家左右世界一流水平实验室、研发中心和顶尖人才工作室,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至5200余家,基本建成一支与区域发展相匹配、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二)产业人才汇聚工程

  以人才汇聚促进朝阳产业生态系统国际发展能级提升,吸引集聚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带动产业占据全球价值链、产业链高端的产业领军人才。到2025年,培养引进一批世界一流的商务、金融和文化领军人才,构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人才集群,人均产值贡献接近世界一流产业高地水平。

  聚焦打造全球领先的商务服务体系,着力加大对法律、会计、审计、咨询、评级等专业服务领域达到国际顶尖水平的领军人才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团队的引进力度。围绕推动新消费体验化、品质化、数字化发展,促进新商业服务领域人才引进培育。深化人才分层分类评价管理,在cbd区域深入推进stb人才认定体系,打造全球商务人才首选地。探索建立“朝阳商务人才导师团”,推进“朝阳商务经济合伙人”行动,着力提升人才的国际化管理创新和跨文化经营能力,形成朝阳国际商务人才特色品牌。

  加强“金融 x”(科技、文化、商务服务等)融合型人才的引育力度,探索建立金融从业人员过往资历认可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设立金融博士后工作站,与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等全球金融中心加强人才合作培养和交流项目。聚焦大数据分析、风险控制等应用场景和方向,推动金融人才的数字化转型。发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等金融业智库优势,组建金融智囊团、金融专家库等,吸纳优秀金融人才参与区域咨询决策。

  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培养一批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为高品质高标准建设“博物馆之城、阅读之城、艺术之城、双奥之城、时尚之城”提供人才支撑。依托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建设,构建国际化、复合化、高端化首都“文化 ”产业人才生态发展系统。重点培养汇集一批创意设计、文艺创作、广告传媒、动漫游戏、影视演艺、高端文化装备等高层次人才,和以数字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文化 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强化文化产业人才政策支撑,深入实施“文化菁英计划”。探索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常态化培训机制,打造国际知名“文化 ”智库,深入开展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发展论坛等品牌交流活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18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