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推动一批服务业企业升规入统

  坚持以推进服务业企业“小升规”为抓手,增加服务业市场主体数量,力争每年推动10户服务业企业升规入统。全面摸底排查,市直各行业主管部门对纳入培育升规数据库的企业开展排查,建立拟升规和培育升规企业库。组织升规入统,每年针对当年注册企业和往年注册企业,开展服务业“小升规”专项行动,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协助企业组织入库材料,上报统计部门。做好分类指导,在限上批发零售领域,重点推进义乌商贸城、金城购物广场等分散经营的零售商场采取统一收银方式核算零售额,尽快成为限上企业;在规上服务业领域,重点推进万峰体育场、万峰温泉洗浴等营利性企业扩大营业收入总量,尽早达到升规标准。

  引导扶持“个变企”。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产业政策导向,积极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经营业态好的个体工商户加快转型升级为企业。积极开展小微企业法律法规、建账建证、知识产权、经营管理、职业技能等专题培训。建立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融资担保、投保联动、商业性担保公司再担保等综合性金融服务。

  第五节 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

  结合各县(市、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基础,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升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条,力争企业相互关联、集聚形成规模、产业形成优势。加快推进吉林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通化医药高新区医药健康创业产业园、东昌区江南商贸和商务服务集聚区、集安边境经济合作区等重点集聚区升级完善,争取部分园区尽早列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区内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公共服务功能,积极吸引区外企业进入集聚区,使之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不断推动人才、资金等要素向服务业集聚,提高集约发展水平。

  引导现代服务业企业集聚发展,增加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吸引力。加大对进驻集聚区企业在资金、土地、财税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着力降低集聚区内企业运营的商务成本和行政成本,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服务业集聚区有序健康发展。加快服务业集聚区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服务业集聚区交通、通讯、能源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集聚区投融资、商务服务、咨询服务、企业孵化、公共技术、产权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服务业集聚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引导企业向集聚区集聚,使集聚区真正成为企业聚集发展的基地。

  第六节 培育一批服务业知名品牌

  强化服务业企业品牌战略意识,着力提升竞争力、提高知名度。积极推动自主品牌创建,重点培育通化港集团现代物流、万达城市综合体商贸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品牌,打造养老居民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品牌,形成一批在吉林省东南部、东北东部乃至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服务业品牌企业。加快服务业标准化建设,鼓励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创建一批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发挥行业示范引领作用。鼓励企业争创吉林省十大服务业名牌和著名商标,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服务业品牌。发挥我市全国首批商标质押权登记试点优势,通过商标专用权质押,盘活企业“沉睡”的无形资产,促进企业商标无形资产的资本化运作,扩大我市商标质押贷款余额总量,激发企业创建自有品牌的积极性,促进企业运用商标品牌开拓市场。

  第七节 融合一批服务业关联产业

  以产业联动为核心,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双向融合、共生发展,不断催生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服务业新领域、新功能,加快服务业内部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支撑作用,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依托以医药产业为核心的通化“药谷”、以发挥绿色资源优势为核心的通化“食谷”、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为核心的通化“金谷”、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核心的通化“创谷”、以打造东北亚康养度假目的地为核心的“康养谷”,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园区经济、沟谷经济,深度融合服务业,以数字化、信息化、规模化为服务业能级提升提供支撑。

  围绕冶金、医药、食品、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等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引导和鼓励大中型企业将仓储物流、科技研发、信息咨询、工业设计、检测检验、设备维修、废物处置等业务剥离出来,大力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信息、金融、节能环保、商务、管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等一系列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供应链管理、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总集成总承包、定制化服务、共享制造、工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发展,构建产业共生、资源共享的融合发展平台,减少产业集群研发、生产到销售各环节的时间与要素成本。延伸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条,推动工业制造环节向技术研发环节延伸,支持和鼓励组建产研一体化的新型制造业企业;下游产业链条可由制造环节向销售环节延伸,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制造业龙头企业的产品宣传、销售管理、凯发k8国际的售后服务等销售环节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积极发展现代制造业服务外包、平台化、定制化、信息增值等新模式新业态,以现代化服务带动提升制造业市场竞争力。

  结合我市农业特色产业和资源禀赋,围绕农业服务数字化建设,构建先进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加快构建农业数字化服务综合平台,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共同为农业提供生产性服务,引导农业服务业一体化发展。大力推动现代农业生产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温室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产业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康养农业。加快完善农业政策体系,推动生产托管、代种代收、联合种植等多种生产服务新模式多元化发展。创新发展农机服务合作社、劳动合作、专家大院、农业服务超市等多种农业现代经营模式,推动农业现代经营模式多样化发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db/862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