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机遇。“十四五”时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党中央、国务院不断给东北振兴释放重大利好政策。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逐步推进“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背景下,我市面临着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当前我市正处在爬坡过坎、提质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东北振兴战略带来的国家政策和央企助力,以数字经济时代、“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带来的发展机遇为契机,以及伴随着我市高铁时代的来临,我市交通将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显现。我市将紧紧抓住机遇,牢牢把握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总目标,全力推进改革开放,遵循“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战略,紧紧围绕“六稳”“六保”工作任务,按照“一个中心、四个跨入、五个突破”的发展思路,持续实施“十大行动、百项工程”,加快建设东北东部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为能源发展注入新动力。

  需求预测。根据我市经济布局、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十四五”期间,第一产业是“社会稳定器”,第二产业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压舱石”,第三产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十四五”期间,第三产业新增动能和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存量盘活将是能源需求增长的两大重要因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预计将适当增加,能耗强度降低基本目标为15%,激励目标为16%。预计到2025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达到577.11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2%;煤炭消费将小幅增长,预计达到565.6万吨,累计增长2.06%;石油消费量将有所增加,预计达到20.61万吨,年均增长1%;随着天然气管网建设的稳步推进,借助俄气的引进以及下游市场的培育,天然气消费量将小幅增长,预计达到7830万立方米,年均增长2%;非化石能源消费量逐年增加,预计达到92.49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16.87%;全社会用电量预计达到5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2%。

  第二章 发展方针和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落实“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遵循“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战略,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发展方针,紧紧围绕“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立足能源禀赋,发挥区位优势,以调结构、补短板、提质量、增效益为主线,以能源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着力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推进能源体制机制创新,改善城乡居民用能条件,形成多能互补、内外互济的发展格局,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实现通化振兴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节约高效原则。落实“双控”制度,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强节能环保,促进能源系统整体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坚持绿色低碳原则。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提高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改革创新原则。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市场监管与服务,着力营造公平、开放、公正的市场环境。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推进能源科技示范作用。

  坚持合作开放原则。立足全市资源环境条件,充分发挥技术、装备和人才优势,加强能源资源勘探,完善能源替代和应急储备体系。推动能源对外合作开发,拓展能源合作范围、渠道和方式,加快电力、煤炭战略通道建设,提高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坚持改善民生原则。以科学供给满足合理需求为目标,统筹城乡和区域能源发展。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全面促进能源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能源供应体系更加完善。能源供应保持稳步增长,能源产能储备和产品储备保持合理规模,应对煤炭、天然气等时段性短缺能力明显增强,能源生产和运行安全水平持续提高。到2025年,全市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67.22万吨标准煤,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提高到52%以上,电力装机125.05万千瓦,其中煤电60万千瓦、常规水电48.69万千瓦、光伏发电6.7万千瓦、风电2.16万千瓦、生物质发电7.5万千瓦。为有效融入全省氢能全产业链开发战略,按照我省培育壮大“吉氢经济带”,推动氢能与钢铁、交通、化工、汽车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思路,积极参与“吉氢经济带”建设,融入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充分发挥我市钢铁产业优势,争取为“两大基地、一条走廊”建设提供用钢需求,实现互利共赢。

  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77.11万吨标准煤,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深入推进,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成为能源消费增量主体,石油消费比重提高到13%,天然气消费比重提高到1.67%,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6%,全社会用电量增速达到2%,煤炭消费比重有所下降。

  改革创新动力作用增强。电力和油气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有效竞争、公正开放的市场体系持续改善。能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高效智慧系统持续改善。能源供需协调互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电力、天然气需求侧响应能力和系统调峰能力明显提高。民生用能质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优质能源获得感提升,能源普遍服务能力增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db/861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