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卫生改厕1200座,硬化村组道路280公里,改造危桥3座,完成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63户。聚焦“5155”乡村建设示范行动⑫要求,围绕“一带两区三线”⑬建设重点,深挖特色文化,全力抓好5个示范镇、21个示范村建设和提升改造。积极开展“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力争将东湾镇创建成国家乡村振兴示范镇,将北滩镇景滩村、刘川镇南川村等8个村创建成国家乡村振兴示范村。深化乡村治理,推进移风易俗,开展“美丽庭院”“最美家庭”等评选创建活动,加快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二、坚持项目牵引,在扩投保增中稳定经济底盘。抓经济必须抓项目。要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强引擎,深入实施项目攻坚行动,以有效投资赋能高质量发展。
多措并举扩大有效投资。聚焦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谋划实施500万元以上县列重点项目182个,年度计划投资82.25亿元。全力推动135个新、续建重点项目提速提质提效,加快形成更多投资实物量,用更大规模、更多投资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和投资方向,找准契合点,选准突破口,做细做实前期准备工作,主动加强向上汇报衔接,切实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滚动储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30个以上、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50个以上,全年争取政府投资类项目资金10亿元以上。主动学习借鉴新型投融资模式,建立完善社会投资项目库,积极向投资机构和民营企业推介,不断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
多管齐下推进招商引资。以循环化工、有色冶金、特色新材料、能源储运转化、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产业为主攻方向,以锦江集团、多氟多等已在靖投资企业和3个“500强”企业为重点,精准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制定完善招商引资计划和优惠政策清单,深入开展专业化精准招商,争取落地一批投资额度大、产业关联度高、集聚效应强、发展前景好的产业化项目,力争招商引资项目签约资金达到60亿元以上,省外到位资金同比增长22%以上。
多向发力强化要素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聚焦项目建设梗阻环节,全面落实“三减一优”⑭举措,坚守“只要企业定了干、一切手续政府办(除环保、安全)”的承诺,奋力营造重商兴商、亲商爱商、护商安商、利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以一流营商环境强力推进项目建设落地见效。严格执行领导包抓责任制和项目清单管理制,当好企业“店小二”,做好项目“服务员”,全力协调保障项目建设土地、能源、资金等要素,切实提高要素集聚力、供给力和到位率。大力实施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努力实现“交地即交证、拿地即开工”。
三、坚持工业强基,在补链聚群中壮大县域实力。工业是强县之本,产业是兴县之基。要把工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深入推进“强工业”和产业提质行动,奋力推动工业经济大突破、产业发展大提速。
精准化培育工业企业。积极推动“六必访”⑮制度落实落细,着眼激发动能、增强后劲、强化支撑,采取超常规措施,拿出硬招实招,全力支持中瑞铝业、中天化工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发挥链主企业带动效应,构建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力争全县10亿元以上产值企业达到5家以上,亿元以上产值企业达到12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达到40家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扎实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争取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
集群化发展工业产业。坚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持续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着力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放大产业集群效应。全方位做好银光集团609—2项目服务保障,争取早日建成投产,有效壮大循环化工产业基地规模。加快实施中瑞铝业高端铝合金项目、稀土公司1.2万吨高纯稀土金属及合金材料生产线项目,引领冶金及新材料产业迈向百亿级集群。力争靖和产业园入园企业达到25家以上,打造百亿级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积极探索培育凹凸棒、多晶硅、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链,促进工业经济形成新的增长极。
标准化建设工业园区。持续加大刘川工业集中区7个“园中园”建设力度,分步有序实施园区北山洪水截流工程,完成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工程,加快危险化学品停车场、特勤消防站等化工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争取通过化工园区承载能力评估认定,切实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发展能级。大力推行“管委会 开发运营公司”管理模式,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营,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投资,真正把园区建设成为现代化、多功能、高品位的产业基地。
四、坚持创新驱动,在蓄势赋能中激活发展动力。创新是第一动力。要牢牢扭住科技创新这个驱动力,深入实施科技突破行动,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切实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在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上下功夫。加快推进“靖远科技创新智慧空间”“靖远蔬菜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持续深化院校科技合作,加大县域企事业单位与省内外科研院校的合作力度,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质量强县”战略,加强特色产业品牌培育和推介,积极申报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县,推动区域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