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牧业增量增质发展固根基。持续构建“固农兴牧、由农转牧、农牧结合、以牧为主”的“大农业”产业格局。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确保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稳定在238万亩以上,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0亿斤以上,筑牢产粮大县根基。做好第三次全市土壤普查工作,推行保护性耕作面积40万亩;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加强动物防疫、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防灾气象预警平台建设,提高防灾减灾和抵御风险能力。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立足实际发展庭院种植。开展品牌提升行动,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总数达到17个。积极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旗县级以上新型经营示范合作社、家庭农牧场达到69个,辐射带动周边农牧户增收致富;加强高素质农牧民培育,推动“土专家”“田秀才”等各类人才深入镇村指导帮助农牧业生产。扶持兴佳薯业、森峰薯业做大做强,开展马铃薯育种创新攻关,选育马铃薯新品种6个,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用好“牙克石马铃薯”地理标志,依托牧原马铃薯科技产业园和国家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引进马铃薯精深加工和仓储物流项目,打造大兴安岭马铃薯产业集群。借势呼伦贝尔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广牲畜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实施中小奶畜养殖场改造提升项目,积极谋划种畜基地项目,通过改良优质畜种、舍饲、半舍饲养殖等方式,着力打造肉牛、肉羊、生猪、禽类、特色养殖五大基地,力争牲畜存栏数较去年增加2万头(匹只)。
推进新兴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强动能。推进汽车全季测试场项目,拓展汽车测试体量,推动高寒测试产业提档升级。继续加强与中科院、农垦集团的沟通协作,确保智能农机作业监测与大数据应用测试基地项目顺利推进,打造集装备实验、测试体验、智慧农业、研学观光于一体的万亩中国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链,发展现代能源经济,推动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纳入国家规划。鼓励引导电商产业园发展,推进中国邮政公司县域共配中心项目建设,整合商贸流通、快递配送、仓储物流等资源,推动传统批零向“线上 线下 物流”深入融合的新模式转型,打通工业品下行、林农产品上行双向通道。
推进生态产业乘时乘势发展见效益。用好国家“双碳”战略一揽子政策,依托牙克石林场、免渡河林场生态资源,与呼伦贝尔碳之洁有限公司加强合作,完成1.26万亩森林碳汇样地监测数据的核查、评估和认证工作,推动碳汇交易取得实质突破,继续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委托代理特许经营试点工作,拓宽生态价值转化途径;巩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成果,加快推进红星森林康养人家、绿健森林康养项目建设,打造集康复、保健、养老等为一体的森林康养引领示范区。依托丰富的林农资源,深化同森工、农垦集团合作,大力发展以“林 药 菌 草 畜禽”种养殖模式为主的林农经济,扩大牧原镇道地药材生产基地规模,积极推进道地药材认证工作,持续提高林下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
推进传统产业创新创优发展促转型。鼓励野老大、源天玉等企业增资扩产、技改升级;继续推进中集木业、新大洲科技、友谊乳业等企业盘活;加快推进农垦集团小麦专用粉加工、森桦生物桦树汁高新产品开发、兴安岭酒业搬迁改扩建、汇流河发电厂(350mw 50mw)热电联产等项目投产达效,力促热电联产二期项目达到开工条件。推进五九煤矿边角整合,推动鸣鑫矿业铅锌矿项目建设。释放金杨油脂、牧人乳业等老牌工业企业产能,加大森健药业、瑞麦面粉等8家规下企业引导和培育,年内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家,规上企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以上。
(三)坚持抓集约、提效益,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统筹推进,筑牢守好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加大生态建设保护力度。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严格落实“三区三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决做好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完成《2023年—2024年“一河一策”实施方案》编制,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争取中幼林抚育6万亩、天然商品林管护105.43万亩、重点公益林管护103.58万亩,稳步推进植被恢复、封山育林、智慧湿地等项目,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从严查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燃煤锅炉、餐饮油烟、扬尘污染治理,强化重点企业无组织排放管控,落实应对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确保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99%以上。实施好主要河流的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推进国考断面水质达标,加大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和入河排污口监管力度。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抓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
实施全面节约集约战略。围绕“双碳”减排目标,完善能耗“双控”激励约束机制,完成上级下达能耗双控、建设用地强度等指标任务。继续深化“五个大起底”行动,完成老年养护院、河东幼儿园等3个“半拉子”工程盘活销号,加强国有资产、资金、资源管理,推动各类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严格“三线一单”管控,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统筹各类各业用地需求,通过土地资源信息储备平台,发布交易耕地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深化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城镇存量用地,有效激活土地资源资产价值。倡导绿色生活新风,持续巩固节水型社会创建成果,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再生水利用和城镇节水降损,力争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6%;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创建工作,引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