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城市集聚功能。大力拓展城市空间,充分发挥城市包容人口转移、承接产业导入、吸纳项目投资的主载体作用。注重规划引领,科学落地城市蓝图。按照“东拓、西进、南优、北连、中兴”战略布局,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构建完善武潭临江区块、火车站前商贸区块、“河山田”生态融合示范区块、剑川大道北延区块、棋盘山中央公园等规划设计和重点项目库,推动城市建设科学布局。突出点上挺进,激活城市区域板块。着力推进“一江两岸、一核四区”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水南未来社区、凤起路安置小区、南秦安置小区、城东安置小区、南大洋综合服务中心、一体化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等项目实施,积极谋划推动河村区块基础设施建设、武潭临江区块综合开发、棋盘山区块综合开发等牵引性工程。发力线上延伸,打通城市发展圈层。积极发挥“交通圈”带动“人流圈”“商贸圈”的引领作用,完成g25高速龙泉东互通改建,加快322国道安仁段、528国道西街至兰巨段、华楼街东延、龙窑路西延等项目进度,开工建设义龙庆高速龙泉段,谋划推进火车站站前大道、后沙路北延、龙梧线改建、交通智慧物流港等项目,争取温武吉铁路完成可研编制,积极谋划金南铁路,全面借力城市综合交通网带动区域空间开发。
强化城市生活功能。秉持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加快建设生活品质城市,让城市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着力打造品质化公共空间,实现城东综合体双子楼竣工、城市文化客厅基本完工,加快市场化运营管理。推动西街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扩面提质,完成西寺门至公园路区块、林业车队区块等改造提升,开工建设江滨北路(公园路入口)区块、龙建区块等整治项目。启动创建城东沿江片区“匠心之城‧活力之心”城市新区风貌区,推进黄灌生态景观工程、武潭临江生态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等建设。实施城区“两拆两绿”“金角银边”工程,完成14个节点、5.1万平方米改造提升。提标建设“15分钟阅读圈、健身圈、生活圈”,打造一批口袋公园、城市书房、百姓健身房,塑造一批青春、时尚、动感的城市生活场景。着力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加快5g、充电桩、光纤网络等新基建布局建设,启动三江口区块、宫头区块、留槎洲区块基建综合改造项目,推进剑池片区、龙渊片区7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实施城区道路“打卡连断”工程,加快推进创业大道、后沙路、环城东路、江滨北路等市政道路改造提升,全力打通“断头路”、拓宽“卡口路”、畅通“微循环”。推动建设海绵城市,加强城区管道清淤和内河治理,实施城区排水排污基础配套工程,完成南大洋水厂扩建增容工程,开工建设均溪三级水库改建项目。着力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入推进村改居和现代社区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服务机制,提升“城事共治”场景应用,全面开展建筑风貌、市容秩序等“治乱”行动。
强化城市创业功能。致力推动城市建设与创业创新交融共进,让城市成为充满机遇、拥抱未来的梦工厂,集聚青春活力打造品质龙泉。紧跟城市产业规划,突出经济开发区、生态产业平台“人产城”融合发展主战场作用,加快谋划建设一批集聚创业创新资源的产业园,全力扩大城市就业创业容量。培育城市新兴业态,积极发展电商、文创、潮玩等青年经济,推出一批“青创门店”,打造一批文创体验馆、月光经济群、网红打卡地,开工建设交通物流快递服务中心,加快综合电商中心建设,健全县乡物流体系。丰富城市青创平台,实施“青创工坊”项目,布局建设培训基地、科研中心、孵化空间等青年创业创新阵地,完成青年“双创中心”二期、“青创公寓”二期建设,推出创业场所1.4万平方米、180间青创公寓,谋划建设青年双创产业园、青年文创休闲驿站,搭建集培育、展示、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青年创业服务平台,形成青年兴旺城市人气、城市赋能青年创业的双向奔赴格局。
(三)突出扮靓品质形象“招牌”,聚力厚植乡村振兴富美底色。坚持乡村突围,注重均衡发展,把乡村振兴作为品质龙泉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作为“三生”融合发展的重要示范窗口,充分尊重乡村个性,彰显乡村魅力。
坚持生态为基美乡村。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加快和美乡村建设,营造全域美丽格局。实施美丽乡村提标行动,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丽水市级精品花园乡村等32个,启动创建“红色山水·休闲旅宿”县域风貌区。实施增绿添彩提质行动,严格落实“林长制”,开展国土林草植被覆绿8500亩,治理水土流失1万亩以上,完成安仁溪、道太溪、大贵溪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全力创建“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实施国家公园龙泉片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自然博物馆”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国家公园特色村落。实施减污降碳攻坚行动,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工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完成矿山集中整治,推动机制砂行业长效管理,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推进低碳试点县、林业增汇试点县创建,力争抽水蓄能电站获项目核准。
坚持产业为本富乡村。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当头炮”,增强乡村共富“底气”。着力巩固基础产业,深入实施农业“双强”行动,高标建设省级农事服务中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严格落实“田长制”,开展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1.1万亩以上,力争粮食播种面积18万亩以上。扎实推进生猪产业“六化”建设,加强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确保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着力发展优势产业,推进“竹茶菌蔬”“蜂果药渔”全产业链提升工程,新建茶叶标准化基地1000亩以上,完成黑木耳全程机械化重点突破协同攻关项目,打造一批精品果蔬基地、生态水产基地、特色中药材基地。全面推进灵芝、铁皮石斛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施“灵芝产业园”“灵芝科创中心”“铁皮石斛智能化育苗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提升食药产业富民效益。深入推动竹木产业全链条衔接提升,合理布局三级加工园区,实施国家储备林、竹木产品公共熏蒸平台等项目建设,推动竹木加工业健康发展。着力丰富乡村业态,举办民俗体验、农业采摘、高山避暑等系列活动,争创星级农家乐、钻级民宿20家,农家乐(民宿)营业额增长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