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聚力推进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两山”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是扎实推进突出问题整改。树牢抓环保就是抓民生的理念,严格落实“556”闭环管理机制,一体化推进“1 1 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常态化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起底”“回头看”排查,以“不贰过”的决心抓好整改。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联合执法机制,加大执法打击力度,保障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稳定。
二是深入推进污染防治。严格落实“五控”措施,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扬尘综合治理等专项行动。持续推进高污染燃料、柴油货车污染、挥发性有机物等整治。统筹推进“三水共治”,加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严格落实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推进黑茨河等7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持续改善颍河水环境质量,巩固提升西淝河支流水污染问题整治成效,逐步推进水生态补偿机制覆盖全流域。严格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准入管理,持续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深入开展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查整治。
三是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零碳产业园、新能源风电项目落地,加快风电、光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引导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设备。
(六)聚力实施科教兴太,着力夯实人才基础
坚持教育优先,深入推进科教强县、创新强县和人才强县战略,不断强化高质量发展支撑。
一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公平,加快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加快公办园新建、改扩建步伐,公办园学位占比达55%,积极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加快府前路学校等中小学建设,合理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加大城区优质教师资源支持农村教育力度。巩固提升高中教育水平。坚持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启动职教园区二期建设,扩大职业教育体量规模,实现职普比达标。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创建省级创新型县为引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推进五年“双倍增两清零一提升”行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98家、113家。积极打造以开发区为载体的承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核心区,推动乡镇工业聚集区建成各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载区。建立高成长企业培育库,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成果登记400项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继续保持全市前列。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平台,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家,申报实施科技专项、揭榜挂帅及乡村振兴等项目10个。
三是加大科创人才引育。深入落实人才政策,坚持全职引才和柔性共享引才相结合,实施紧缺急需人才引进、乡土人才回引计划等。完善定向培养机制,落实企业生产和管理人才培训机制,加强对紧缺急需人才培训。强化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拓展市场化服务资源,增进人才对太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
(七)聚力持续深化改革,着力扩大对外开放
以改革突破体制机制障碍,集聚发展要素,扩大对外开放,充分激发活力动力。
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推进自助服务设备进基层。强化数据资源共享,推进国务院政务数据直达基层,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提高安徽自贸区阜阳联动创新区太和片区发展质量,落实省级154项、县级74项赋权事项清单。稳妥推进城区办事处改革。抓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改革,深化农村“三变”改革。稳步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巩固提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做强做优做大国资国企,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
二是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深入推进“帮办代办”乡镇全覆盖、“7×24”小时随时办服务。畅通政商沟通渠道,落实举报热线、“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企业家座谈会、现场集中办公等举措,健全企业问题收集、办理、追责闭环机制。靶向纠治吃拿卡要、“不作为、慢作为”等中梗阻现象,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着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让企业在太和放心投资、安心发展。
三是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加强与苏州园区等长三角地区之间的战略合作,充分学习借鉴沪苏浙地区先进理念。依托主导产业基础,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221行动计划”,力争创建省级、市级长三角示范基地5个。面向沪苏浙地区的农副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年销售额达100亿元。加强外贸主体培育。支持企业参加展会,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加快公用型保税仓、出口监管仓、海关智慧窗口建设。
(八)聚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精力、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深入实施暖民心行动,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一是不断强化民生保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管长效机制,筑牢医保基金防线。深入开展根治欠薪攻坚专项行动,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扎实做好妇女、未成年人、留守老人等群体关爱服务和权益保障,推进分层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把温暖真正送到群众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