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优做强数字经济。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扩大全省首批数字经济集聚区优势,加快打造“全省数字经济先行区”。聚焦优势赛道和细分领域,加速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力争实现大数据及关联企业总量突破500家,营收超350亿元,税收8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软件服务外包和数字营销产业转移,全年引进数字项目50个以上、引进数字企业70家。办好我区联合上饶师范学院、上饶移动创办的数字技术应用产业学院,实现开班招生。
大力发展制造业。持续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力争全年实现工业营收180亿元。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行动。牢牢把握光学电子产业发展“风口”,加快推进宇瞳光学倍增“产教整合”项目、光电产业园二期等项目建设,加快打造光学电子百亿级产业集群。完善支持工业突破性发展的政策措施,将宇瞳光学、天炬塑料等工业企业申报成为绿色工厂,培育宇瞳光学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大力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倍增行动。积极引导铜加工企业向高端铜箔、铜棒、铜线产品研发与生产转型,推动铜加工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力争有色金属产业营收突破130亿元。大力实施园区大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开发区改革创新工程”,按照“小管委会 大公司”模式,纵深推进信州产业园改革。实施“工业上楼”,新建标准化厂房15万平方米,做到“向地上要空间,向空中要效益”;加大企业“腾笼换鸟”力度,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行动。力争培育80亿级企业1家,20亿级企业3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以上,总数突破100家。
(二)聚力“动能提速”,坚定不移走好项目牵引之路。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夯实有效投资“压舱石”,切实在“项目大会战”和招商引资扩量提质上持续发力。
项目推进要24小时不打烊。深入实施“项目大会战”和“四大攻坚行动”,实施好124个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大力争取中央、省级预算内资金、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资金,力争资金到位15亿元以上。发挥好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民间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服务优化要360度不断档。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全力以赴向上争取土地、能源等稀缺要素指标,努力在要素支撑中抢占先机。加强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专人、专班协调解决项目融资、用工等难题,推动项目建设快审快批、高效落地。开展重点项目“骏马奖”“蜗牛奖”评比,推动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
招商引资要365天在路上。深入实施“招大引强工程”,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力争引进并落户“5020”项目2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0个。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加大对本地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和跨境电商企业扶持力度,力争全年完成外贸出口5亿美元以上。
(三)聚力“开放提升”,坚定不移走好改革创新之路。拉高“攻坚克难”标杆,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切实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和社会创新上持续发力。
营商环境要优人一等。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牢固树立“百般呵护企业,充分尊重企业家”理念,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江西品牌。持续开展“千名干部联万企”“入企听诉·信心”行动,切实以市场主体的“青山常在”支持经济大盘的“生机盎然”。深化专项治理,铁心硬手破除“新官不理旧账”、“红顶中介”、招投标事项办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方面的顽瘴痼疾。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健全政策扶持体系,为市场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重点改革要过人一招。全面推进“一网、一门、一次、一窗”改革,深入推行自然人、法人、项目全生命周期“一件事”集成改革。积极探索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的路径和模式,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累经验。实施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加快国有资产资源盘活注入,推动信投集团融资平台整合升级、发展壮大。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创新驱动要快人一步。深入实施“‘创新四率’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全区创新驱动发展效能。大力开展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力争培育种子独角兽或潜在瞪羚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 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60家。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全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1%。培育科技创新平台,鼓励企业组建国家级、省市级技术创新和工程研究中心。
(四)聚力“品位提质”,坚定不移走好城市更新之路。遵循“城市经营”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治理支撑高能级承载、高品质生活,切实在城市功能与品质再提升和精细化管理上持续发力。
高起点编制城市规划。积极融入全市打造中部一流区域性中心城市,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不断呈现诗情画意般魅力信州新格局。致力于畅通内部交通“微循环”,高标准打造三江片区“五横四纵”道路网络,启动实施五府山大道、沙洲路和三江大道改造提升,形成三江片区宽敞明亮美观的道路生态。
高标准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深入实施城市功能与品质再提升行动,扎实推进79个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项目建设,以项目为城市塑形。践行公园城市理念,精细打造公共绿色空间、口袋公园、邮票绿地、沿道绿廊,让家门口的“小空间”做足绿色“大文章”。统筹推进小规模、渐进式改造,启动713矿、染织厂、大路沿、王家地和庙前等近20个棚改项目,实施53个7353户老旧小区改造,既有住宅加装电梯40台以上,着力改善群众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