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合作园区共建共享。全面落实推动皖北“两个加快”重点举措,充分借鉴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园区共建合作经验,认真贯彻《徐州市与淮北市结对合作帮扶工作方案》,积极共建徐淮产业合作园区,争取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尽快挂牌。加快建设万茂智能制造产业园,创新园区运作模式、探索建立成本分担利益共享机制。
聚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实施段园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省际道路联通工程和产业园基础设施项目。加速推进s101淮徐快速通道附属工程施工。尽快规划建设开创路,打造连接s238和s101东西向的交通新干线。加速实施汉马西路、汉西西路等省际联通道路,持续推动徐州轨交s4号线项目建设。积极争取淮北至徐州观音机场快速通道纳入国家重大规划并尽快开工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高对接徐州,启动瑞俪花都安置房二期,实施牛眠新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
聚焦招商引资强链补链。深入落实《安徽省加快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推动皖北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方案》,聚焦“五群十链”现代产业,主动对接沪苏浙,顶格推进“双招双引”,健全招商研判机制,开展驻点招商,组建招商顾问和专业化招商团队,强化以商招商,精准招大引强、选优择强,用大项目带动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产生集群效应。充分借助徐州优势产业辐射作用,大力支持福本机械、乔顺机械等一批徐州机械制造业上下游企业发展,加快推动13个淮徐产业合作项目建设进度。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杜集,建立“红黄绿”亮牌预警机制,健全“周调度、月推进、季点评”机制,确保全年落地亿元以上规模项目40个以上。
(三)全力以赴推进创新驱动,走好高质量转型发展蝶变之路
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始终以改革为先,加快打造创新成果转化集聚区,把改革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持续向政务环境要效力。深入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落实“一窗受理、联合审批、统一出件”,力争新增市场主体3500家。健全重点项目“全程帮办代办”机制。深化工程建设项目集成审批服务、“一阶段一证”等审批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持续完善政务服务“一张网”和皖事通app服务功能,强化“四电”应用,逐步实现政务服务事项“零材料”“零跑动”“掌上办”“随时办”。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建立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企业家接待日”活动,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持续向技术创新要潜力。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层次合作,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力争实施省市科技重大专项2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60家、50家。优化人才服务体系,推行“一站式”“组团式”服务。加大“柔性引才”,努力培育复合型产业人才。
持续向资源要素要活力。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大力推行“零增地”技改,清理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000亩以上。持续深化“标准地”改革,加快金石矿业、万茂产业园等新一批标准化厂房建设。强化规上企业培育,扶持领军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专精特新企业6家,力争金岩高岭土尽快实现上市。落实新的减税降费等助企纾困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信用贷”“亩均贷”等信贷业务,推动惠企政策精准直达,扩大“免申即享”范围,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尽心尽力让企业轻装前行、为企业遮风挡雨。
(四)全力以赴推进乡村振兴,走好高质量转型发展强基之路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农村。
打造乡村产业“新特色”。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持粮食播种面积21.6万亩以上,加快实施“小田变大田”,全力建成一万亩高标准农田,推进全区水网和农田灌溉发展规划,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大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提升农机农艺融合水平,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发展天汇蔬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蔬菜标准化基地。推广实施绿色防控栽培技术,加快绿港绿色低碳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打造绿色生态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葡萄全产业链,建设葡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打造美丽乡村“新样板”。有序开展“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聚力提升村容村貌,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和污水治理,大力推进农村水、电、路、房、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改厕260户,打造“四好农村公路”39.97公里,加快实施喝上引调水工程和段园水系联通工程,建设美丽乡村5个。
打造富民强村“新引擎”。聚焦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化农产品销售淮沪合作项目。深入实施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开发公益性岗位400个。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实现“三变”改革村全覆盖。探索推进“土地托管”农业生产服务新模式,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力争300亩左右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38%。培育省、市级新型农业经营示范主体6家。
(五)全力以赴推进新型城镇化,走好高质量转型发展魅力之路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加速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