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创载体建设。建立科技情报员、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融合专员”制度,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引导企业建设省企业技术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探索建设黄山“院士之家”,加快建设一批高品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载体,全年新认定省级创新平台3个以上,新获批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深化与浙江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产学研合作,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组建科技成果中试基地,争取建立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黄山市子基金。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超45家、备案登记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50家,战新产业产值增速高于规上工业增速2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0%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3.8件。
牢牢把握民生这个执政之基、为政之本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开展“五微”行动为主线,深入实施党建带群建促乡村振兴满天星计划、万企兴万村和六业千亿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打造徽风徽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国样板,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严格落实粮食安全主体责任,推进撂荒地整治利用和找回流失耕地工作,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3.5万亩,实施“小田变大田”4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6.5万亩、总产量稳定在5.8亿斤以上。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招引力度,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和“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持续打响“田园徽州”“黟品五黑”“歙采缤纷”等区域公用品牌,确保乡村全产业链总产值超960亿元。加快打造全国首个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深入开展全域茶园绿色防控,推进“三化”茶园和亚行绿色生态补偿项目建设,全年茶叶产量4.7万吨、一产产值超49亿元。发展油茶、黄山贡菊、干鲜果、食用菌、皖南花猪、黄山中蜂等特色种养业,推动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打造全国最大的臭鳜鱼加工基地和流通集散地。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林下经济。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确保全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均增长10%以上。深化“科技特派员 ”制度,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6.6%。推进机械强农,新建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2个,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69%。
推动农村宜居宜业。加强乡村原生态保护和乡村建设规划引领,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完成2685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新建省级中心村32个。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电网改造,推进“四好农村路”和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确保建制村公交化通达率达70%,全面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组织开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投资1.86亿元实施30个乡镇、覆盖47个行政村的农村供水和改造提升工程。谋划实施黄山堨坝工程,力争“十四五”期间彻底解决极端气候下农村饮水难问题。推进移风易俗,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确保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加大力度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1000人以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8000人次以上。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农业生产“大托管”面积达5万亩、家庭农场达2300家。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获批国家级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扎实做好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各项工作,实施农业“标准地”改革,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农房(宅基地),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总结并继续探索乡村运营机制试点,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33%,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七)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积极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力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
实施城市有机更新。以“席地而坐”标准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完成400个项目点建设。实施中心城区城市更新基础设施补短板一期工程。改造老旧小区48个,新开工城镇棚户区改造346套、基本建成425套。新建改造口袋公园和街头游园8个,打造城市“徽客厅”30个。提升改造便民服务设施,扩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覆盖范围。优化完善城市交通体系,新增停车泊位2.2万个以上。推进市政雨污管网建设改造,启动中心城区第一污水处理厂迁建和生活垃圾分类转运及资源化利用基地项目。完成中心城区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工程,加快天然气县县通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市区累计达标片区面积占比达37%以上。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实施新黄山人住房计划,盘活城市存量住房,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0%。
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严格规划实施管理,塑造地域特色风貌,完成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542个村庄规划编制。启动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二期,有序实施县域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加快城市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城镇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实现全覆盖。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支持休宁县、祁门县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深化拓展全域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确保我市和歙县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休宁县入选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